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80后海归们的漫画人生

80后海归们的漫画人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4W 次
80后海归们的漫画人生
作为80后一代,小时候,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小人书,看漫画了,以至于上高中的时候,还很喜欢看漫画、看动画片,老师经常说“如果你们不上高中,在农村的话,现在都是两个娃的爹妈了,怎么还喜欢看这玩意”。

其实喜欢动漫与否,与年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大人就不能喜欢动漫呢?比如接下来要讲的这批动漫创作者。她们也是出生于1980年前后,日本或美国的漫画、动画是她们童年的好伙伴。不一样的是,后来,她们开始自己画漫画或做动画,并寻找各种机会走出去——到法国研究漫画,到德国学习动画,到国际动画节增长见识……身为中国新一代女动漫人,她们并不想当“动漫海归”,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去过远方。

来听听这些女漫画家们讲述他们的漫画人生吧:

  阿梗:做欧洲漫画的好客人

阿梗,原名叫潘丽萍,广西北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漫友文化签约画手,中国“十大新锐女漫画家”之一。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2年作品入选第五届亚洲漫画高峰会原作展;2004年作品获东方国际原创动画漫画艺术大赛“最佳漫画造型奖”;2007年受邀赴德国举办“中国四人联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贵州美术馆、尔冬强版画艺术中心、江苏美术馆等收藏。




  2013年的前半年,女漫画家阿梗以 “中国访问学者”的身份生活在法国昂古莱姆市,每天的主要“工作”包括旁听并研究昂古莱姆美院的漫画研究生课程及设置以及学生教育体系、研究欧洲漫画现象和理论体系。

  “昂古莱姆常住人口不到4万,即使是在白天,整个城市也显得过于安静。”阿梗这样形容。昂古莱姆美院设立了纯艺术研究和漫画研究两个方向的教学内容,后者属高等教育硕士生课题研究范畴。美院与普瓦捷大学文学学院合作教育漫画创作与理论的研究生课题,由普瓦捷大学颁发漫画专业硕士学位。“昂古莱姆市距普瓦捷市有近一小时的火车车程,因为40年来昂古莱姆在漫画艺术领域所做的开拓和奠基而成为法国漫画艺术的代表城市,所以,普瓦捷大学就将漫画艺术研究学院设立于此。”阿梗告诉记者,由昂古莱姆工商业联合会出资建立的昂古莱姆动画学院也在此地。

  在第40届昂古莱姆漫画节上,阿梗亲见了原本安静的小城如何在一夜之间被汹涌的人潮“淹没”。相对于国内前去参展的漫画业内人士,她是半个“地主”;相对于众多的漫画节参观者,她有些特殊——她在漫画节上有几场签售活动,还在昂古莱姆剧院进行结合了声光电的绘画创作表演。“这个漫画节的包容性很强,从发行量很好的流行漫画到艺术家个人的独立漫画,从主旋律的英雄主义到挑战非主流的个性主义,在这里都能找得到。”阿梗说。她认为,尽管国内不少漫画艺术节也很热烈,但读者以青少年为主,曾经出现过的一些以成年人为阅读群的漫画作品因为市场不景气等原因转到了地下或海外。

  “漫画文化的基础教育很重要。”阿梗对记者说,“在法国,漫画被列为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艺术家们通过漫画去体现视觉、文化、观念的各种诉求,读者也乐于接受一切有趣的绘画形式,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纷繁复杂。”

  访学期间,阿梗还要教授水彩插画课程,这对她而言并不陌生——在过去的4年里,她每年会有半个月时间到德国教当地青少年学习亚洲漫画,“亚洲漫画越来越成为德国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类型。”阿梗告诉记者,“这次访学是我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体验,获得了很多此前未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欧洲漫画的一个客人,我现在想的是好好感受和消化,还未曾想好如何体现它。将来,我会告诉我的学生,漫画不但可以描绘有趣的故事,还可以陈述观念和思维深处最有活力的东西。”

  孙欣:要尝试更多的“动画事”

  2012年5月,孙欣作为自由职业动画导演、插画师加入了德国柏林的一个自由职业艺术家工作团体ZYKLOPIK。8年前,孙欣考入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05年到2006年以插画为专业方向,2007年转动画方向,2012年毕业后又进修了一年的“动画方向大师生”。

  回忆起2003年大学毕业刚出国,孙欣说自己当时并没有想到学动画。“选择动画是机缘巧合。”孙欣告诉记者,她最初是为朋友的毕业动画短片制作道具,“与以前接触到的日本漫画、迪斯尼动画一比,发现动画原来可以有非常多样的技术和风格,觉得非常新鲜好玩。”到目前为止,她和李云以“SUN!&EGG”的名字已经创作了4部动画短片和里斯本国际动画节的一部宣传短片,2012年的《Happy Life》被列入德国黑森州新秀柏林电影节推广项目,两年来入围或入选过美国、日本、希腊、荷兰、法国、乌克兰、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17个国家的20多个动画节。

  “卡塞尔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每年都能出很多好作品,每次出去参加动画节都会被人问到诸如‘你们专业是怎么教学的’等问题,但这个真的很难解释。”孙欣说她到现在也不知道动画班究竟有多少学生,“我们不分年级,没有具体的专业方向,也没有专业课和学期考试,一共两个教授,一个月才见一次,所有的制作流程和技术都是通过参与别人的项目学到的。”动画工作室在孙欣眼里像一个“家”。“那是学校唯一一个365天都有人的工作室,里边配有厨房和各种娱乐设施,很多人除了睡觉,基本都待在工作室里,如果碰到问题,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会有人帮助你。”孙欣说。

  现在的孙欣处在中德两边跑的状态,“10年来看到了中国动画很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从最初单一的风格、题材和手法,到渐渐涌现出一批风格、类型迥异的好作品和优秀的动画导演;也能明显感觉到国内正在形成的良好氛围,志同道合的动画人能在一起交流创作和想法。”孙欣认为,正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的中国动画尽管遇到比如概念混乱、观念狭隘、合理的扶持和宣传欠缺等问题,但“相对于发展成熟的欧洲动画,却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可以尝试的事情很多”。

  “很多”,也是她谈到未来想法时的答案,比如准备下一部动画的脚本、把《Happy Life》做成电视动画、在国内组织针对儿童动画启蒙的workshop、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有些事现在能做到,有些还需要等待合适的条件,其实,这和做动画一个道理,在完成前没办法想象最终的效果,但只要足够坚定,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差。”

  柴觅:在“游学”中体验和寻找

  2012年11月中旬,年轻动画导演柴觅开始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动画游学”,地点包括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美国波士顿、纽约和罗德岛,与她同行的是同为动画创作自由人的先生雷磊。“我们一起投递了加拿大魁北克艺术中心的艺术家进驻项目,最终申请成功。”柴觅说,“这个项目并不仅仅针对动画,而是开放给所有从事视觉艺术工作的艺术家,一同参与进驻项目的有摄影师、录像艺术家、电影导演、独立动画导演等。艺术中心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公寓、工作室,并有一些工资和路费。”

  5个星期的进驻时间里,柴觅在一种很自由的节奏和状态中完成了新动画的素材准备工作。“艺术中心非常尊重我们的创作,基本不干预,也没有要求,只是偶尔会有感兴趣的学生或路人前来参观。没有详细的时间表,工作进度的掌控都在于艺术家自己。”柴觅说。在魁北克,她还和当地的音乐家Fred Lebrasseur一起做了一场音乐和动画的即兴演出。“效果很好,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

  与“动画海归”相比,柴觅算是“本土特产”,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自由独立的个人创作生涯,进行动画、纸艺、绘画、即兴动画等多种艺术方式的实验。近三四年间走访了加拿大渥太华动画节、德国斯图加特动画节等国际知名动画节。“在这些动画节上,既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种类的优秀动画作品,也通过一些交流活动认识了很多国内外的朋友,让我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这些经历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渗入了柴觅的创作,目前,她在筹备音乐动画《麻雀与乌鸦》的现场表演,“4月开始,将有一系列演出,今年又会是忙碌的一年。”柴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