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高校创业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性

高校创业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性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1W 次

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从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以来,美国的创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创业教育就是要以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逐步使他们由“就业的一代”变为“创业的一代”。当今中国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提高未来创业精英的创业素质,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校创业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性

一、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与高等教育改革紧密相连,大体沿着“毕业分配→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的轨迹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198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部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国家干部,即“统包统分”制度。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决定》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逐步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1993年2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目标: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大部分学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自主择业”。1994年4月原国家教委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明确指出: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就业的做法,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政府加强方针政策和就业方面的指导,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1999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由此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到了更加显著的位置,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不断涌现。1997年3月24日,原国家教委下发了教学[1997]16号文件,即《普通高等学校毕业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2003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办发[2003]49号文件《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4年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办发[2004]3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和有关规定初步形成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框架,主要包括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面向高校毕业生录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技术管理人员、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10项基本政策。

总的来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就业政策以及与之相关的高等教育也在发生变革。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我们党和政府时刻关注的大事。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当承担起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引导的使命,不断探索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和高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于1989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创业教育一词的2年后,也就是从1991年起,北京、天津与江苏三个省市进行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中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同时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6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要求高校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通过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法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许多高校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创业教育,但多数高校对于如何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如何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还处在摸索阶段。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大众化

当前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创业报告或创业培训上,只能容纳少部分学生参加,很难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素质。这样的创业教育带有明显的精英教育痕迹,这既不利于提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也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沉重的社会就业压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也应该大众化,尽量使全体学生受到必要的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的大众化是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目前尚无定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素质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创业型人才;还有的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实施创业的全方位的指导,包括理财、营销、经营等。这些理解都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其着眼点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观念,都是认为通过集中的短期培训就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很快实现创业,远远不能涵盖创业教育的全部内涵。国外学者关于创业教育的观点也有不同,例如:美国贝勒大学创业中心主任南希·厄普顿认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的观点,创业存在于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大学等单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创业。”根据他的观点,教会学生创办一个企业只是创业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无论大学生将来到政府部门,还是到其他营利或非营利机构工作,都需要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美国仁斯尔理工学院创业中心主任马克·赖斯认为:“人们在他们的一生中变换工作的速度和转变职业的数量有很大增加,这种现象使我们想到创业作为一种通用技能和态度同样是一种知识基础,也是适应今天世界的一种重要准备,它是一种捷径,是关于不稳定性和变化的一整套思维方式。”赖斯看到了现代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大学生应该为适应未来社会准备创业的技能和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多变的特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所以结合厄普顿和赖斯的观点,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它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中,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向学生传授适应未来变化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具有开创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高校创业教育的大众化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大幅扩张,2007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495万人,2008年达到540万左右。一般情况下,国家GDP增长在8%—10%左右的时候,每年自然新增就业岗位大概在900万个左右,大学毕业生占自然新增就业岗位的比例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据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正在逐年下降。2008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大学生供应量上升了22%,而需求量则下降了2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状况除了人才供应大于人才需求的矛盾以外,也与大学生自身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有关。当“死读书”和“读死书”成为习惯后,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自然无法适应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他们既无法达到用人岗位的要求,更谈不到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虽然如此,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仍然比较强烈。一项对全国六省市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大学生表示有创业的意愿。2007年11月,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完成的《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问题调查白皮书》显示,在“你对自己是否有创业的意愿”一项选择中,有25.93%的大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53.02%的大学生表示“有过想创业的意愿”“根本不想创业”和“没有考虑过创业”的大学生分别只占7.61%和13.2%。在“你认为大学生应当在什么时候进行创业”一项调查中,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大学生占52.8%,选择“只要有创业意愿随时可以”的大学生占23.8%,选择“毕业时”创业的大学生占13%,选择“在校期间”创业的大学生占10%。无论是大学生的主观需要还是社会现实发展的要求,都迫切呼唤高校创业教育应当大众化,尽量面向全体大学生。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精英性

对所有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共同目标。但共性之中包含着个性,在创业教育这个共同目标下,包含了实施对象个性特点各有差异的现实。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创业。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同等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他们对创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存在明显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基础各异,因而对创业教育的内容需求是各有侧重的,一般而言,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学习中接受了更多的创业类的知识,所以更侧重于希望通过活动培养能力;而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则对创业类的知识很感兴趣,侧重于希望获得更多的创业知识。即使是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彼此对创业教育需求程度也会不一样。有调查发现,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一般的在校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因为他们在实践当中发现知识与能力的欠缺,对接受创业教育更具有目标性,相对而言,他们接受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能力也是较好的。不同学生个体在对创业教育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上是有差异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将近70%的学生是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或者创业打下基础,还有将近25%的学生则目标很明确,希望通过创业教育使自己能成功创业。从大学毕业生的未来人生走向看,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创业,而是占少数的部分人在创业,其他的人应该是就业。而且,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从事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学校所能提供的资金场地都不足以向所有学生全面推出。正是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性和创业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需求层次、目标定位和教育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这是我们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应有所侧重,特别对那些有创业激情、有想法、有兴趣的部分大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对那些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对这一创业者群体进行培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还有利于节省创业教育的资源,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其实,对大学生中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未来创业精英群体进行专门培养,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已经实施多年,他们的做法主要是采用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设立创业学学科和相应学位,对创业者进行专业化培养。如美国早就已经建立了创业学专业,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90%以上的美国大学都是将创业学专业纳入商学院来管理,并成立了专门的创业中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尚不具备建立正式的创业学科专业和授予相应学位的条件,但高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选拔一些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今后逐渐过渡到建立专门的创业学学科培养创业者。

选拔一批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未来创业精英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配备一批理论知识丰富且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行系统指导,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创业意识强、创业精神强和创业能力强的创业型人才,通过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这两个创业教育过程,对选拔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养。在实现创业个体和创业过程连接的同时,要把创业教育的环境与个体和过程连接起来,学校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为个体创造一种推崇和鼓励创业、理解和容忍失败、鼓励探索和冒险的校园文化,并对创业教育个体通过设立基金等形式进行激励,使创业个体陶冶在宽松、自由的创业环境中。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将会产生一批优秀的创业者,他们具有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他们的奋斗,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分势必会获得创业的成功,这时,学校又可以请他们回校授课和讲学,自己培养出来的创业人才讲创业将更具说服力,这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培养循环。

四、高校创业教育的分层推进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无疑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地实施,使全体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但是,由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体选择的差异,创业教育在跟专业教育结合的同时,对不同学生创业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岗位竞争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对少部分创业倾向比较强烈的学生,我们还要求他们具有发现商机和把握商机的能力。因此,对这两部分学生就要在教育中有所区别。普及型创业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实施中必须把创业理念融入整个育人体系中,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考试方式与考试标准的确定等都必须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顽强意志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教学要求上,不满足于仅仅掌握知识,还要求具有运用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上,不满足于通识课与专业课的简单叠加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简单结合,还要求拓展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外活动与校外实践,特别要求各门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与各教学环节的相互联动;在教学管理上,不满足于教学秩序的常规稳定,还要求主动提供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相应服务。精英型创业教育是在学生接受了一定的普及型创业教育以后进行的旨在培养创业者的教育,因此,对他们一方面要增加一些有关自主创业方面的法律、财务、管理和社交等知识课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创业模拟和创业体验训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习编制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规划书,自己创办实体企业或模拟企业,进行创业实践活动。

普及型创业教育和提高型创业教育都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因此,创业型人才“两层次”培养模式可表述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普及型创业教育,在普及型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提高型创业教育,就是说,对全体学生均实行素质教育,然后对大部分学生实行普及型创业教育,对少部分学生实行提高型创业教育。

从本质上讲,高校创业教育的分层推进就是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特点,结合学校资源禀赋和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设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学模块。该教育模式通过对创业知识的分层和对传统专业实践方式的转变与拓展,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融入普通高等教育,需要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之相配套。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就理论课教学而言,学校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科学引导学生在学分制框架下自主把握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不断强化专业理论基础,逐步优化创业型知识结构;就实践教学而言,学校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由课程实验为主逐步转向专业训练为主,再由专业训练为主逐步转向综合实践为主,实践内容越来越广泛,实践性质越来越接近社会实际,坚持四年不断线,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潜能。这种机制从横的方面,将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各种创业教育内容和项目一环一环地贯穿其中;从纵的方面,将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渗透于所有专业教育之中,各学院在学生普遍选修经济管理类课程、普遍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特点,实施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方法,在掌握专业知识、创业基础知识和创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实际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