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敢于说“不”

敢于说“不”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W 次

  正如安迪·格罗夫所说,改变现有的行为,就好像在修剪苗木,这对于最终的结果相当重要。凡是在药品行业主持过研究开发的人可能都会告诉你,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仅仅依赖于正确计划,而取决于自己清楚该在什么时候,放弃那些没有达到自己希望的计划。开发一种新药品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是如此之多,很多主持研发项目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过就是进行五六个项目。可以想像,促使计划继续实施的压力会有多么巨大,而一旦公司撤销一个项目,对于个人的伤害又会有多么严重。

敢于说“不”

  然而,这样的决定非常有必要,不仅在药品研发上,而且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如此。这样的决定,是将资源从过去的优先考虑中解放出来的惟一途径。彼得·德鲁克是人类行为的细心观察者,他曾经反复强调:组织机构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惰性,也就是不愿意放下昨天的成功,不愿意放下不再能创造成果的资源。他曾经将那些表现平平,我们却一直死死抱住不放的产品和商业活动称为“自我中心管理的投资”。德鲁克认为,解决的原则就是“系统放弃”,这也是杰克·韦尔奇1981年再造通用电气公司时所采用的方法。杰克·韦尔奇说,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彼得·德鲁克式的尖锐问题:“如果你尚未涉足这项业务,那么现在是否打算进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呢?

  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任何基础的商业课程中,这个概念常常很早就要讲到,其中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你就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你必须问自己:从此以后,我在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是否都会得到良好的回报?

  我们必须接受这种教育,因为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不喜欢改变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现在,上述发现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再次得到了证实,行为经济学主要探讨人们投资时的心理状态。不论是购买一支股票、开发一种新产品还是聘用一位新雇员,类似的错误之间其实没有多大区别,我们更愿意证明自己早先的决定是正确的。沉没成本原理帮助我们避免落入上述陷阱,让管理者避免继续将资金投入到不能带来收益的项目上面。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在进行一项投资的时候,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规范,否则他们就要浪费很多可以用来打造未来的资源。在社会公共部门,这种挑战同样也在加剧,甚至更难处理。比如,政府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机制能够让项目停止下来,因此他们常常只能任其自然,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样,在非营利机构中,人们很容易相信,所有组织机构的活动都同样出色(并且应该继续),因为这些活动都或多或少有助于完成该组织机构的任务。实际上,一些活动总比其他活动更有效。然而,由于没有资本市场的外部约束,也没有将成本和收益联系起来的工具,非营利机构几乎没有动力面对竞争优先中的艰难选择。所以,除非有来自外界的要求,否则社会部门不大可能将自己的重要资源从缺乏效能的方面,转移到更有效能的方面。

  同样艰难、重要的就是向那些更具诱惑的机遇说“不”,这些机遇可能导致资源从原来对完成该组织机构任务更为重要的方面偏离。下面这个决策原则,或许能帮助我们面对上述困境,那就是将这个机遇与其他相关的机遇评估比较,而不要孤立地说“是”或者“不是”。也就是说,不要问“这是不是一个好机会”,而是要问“这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不仅仅是现金成本,还要考虑到随之而来的机会成本,因为别的选择同样需要你的时间和精力。

  过去20年来,营利机构逐渐明白任何一种行动都需要权衡、妥协。同样的原理也应用于非营利机构,只不过执行起来相对灵活一些。假设(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一位实力雄厚的捐赠人打算给你一笔基金,而这笔基金却与你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不一致,那么你会怎么做?约翰·索希尔曾经解释过美国自然保护组织为什么要谢绝数千万美元的一个人口项目,他说:“你必须经常问自己,‘我们资源有限,面对重大挑战,怎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完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我们常常需要对那些看似紧迫、但是与我们的目标没有多大关系的计划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