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年关将至,创业公司的2016年:裁员降薪砍业务只为活着

年关将至,创业公司的2016年:裁员降薪砍业务只为活着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17K 次

2016年快结束了,还有一个月不到就到春节,年关将至,作为一名创业者,你是高兴还是发愁?听到身边创业的朋友,说得最多的就是:2016年这个年关不好过!

年关将至,创业公司的2016年:裁员降薪砍业务只为活着

给你盘点一下2016年很多创业公司的现状:

一个是赚钱更难。
据清科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天使、VC和PE机构共新募集909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新募基金数量同比下降46.2%。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16年上半年共计完成3476起投资事件,投资案例数同比下滑24.7%。下半年资本回暖迹象并不明显,投资人出手谨慎不少。

二是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退。规模上,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0亿(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主要发展指标趋缓,规模化增长到达临界点。此背景下,你能看到美图、墨迹天气,这类现象级移动互联网公司在抢着上市。今年以来,除了直播,少见爆款APP诞生。

而对大部分创业者而言,流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户注意力被垂直化分散,过去粗放式的投放已不奏效,成本却水涨船高。电商里面,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移动订单量都在80%左右了,且整体增速已经明显趋缓, 最明显的是,靠过去贩卖电商平台资源的电商代运营不好做了。

互联网创业人群中,多半围绕BAT生态、传统产业升级进行,所以上述大环境的变化肯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裁员、砍业务:长痛不如短痛

熬过2016,活过下一年,是此刻多数中小创业者最现实的心愿,裁员则成了首选方式。

明星创业公司也不例外,据我了解,某知名二手车电商正在进行裁员,砍业务,甚至今年年会都取消了。另有某知名共享餐饮O2O公司,在两个月前几乎把技术砍了一半……

还有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点评、蘑菇街美丽说这几例大并购后都有裁员、变相裁员(比如996),哪怕是360、乐视、HTC这些公司在今年都没避开裁员的命运。更不用说那些不知名的创业公司了。

那如何正确的看待裁员?

裁员并不代表公司没有希望,即便是今天牛气冲天的阿里,也经历过裁员,还是大规模裁员。2000年,全球互联网破灭,殃及阿里,彼时马云已为B2B业务在全球多个地方开设了分公司,公司也还没有盈利,如果按照当时账上的钱烧下去,顶多撑一年。

当时马云号召阿里管理层召开了一场“ 遵义会议”,提出“ BTOC”的战略: Back TO China(回到中国) , 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 , Back TO Center(回到中心),砍掉了所有海外业务公司,聚焦中国市场。

正当阿里管理层为大裁还是小裁而犹豫不决时,马云挖来的GE前高管关明生(阿里前COO)毫不犹豫地跳出来“当恶人”,大开杀戒,成了阿里活下来的转折点。

生死关头,创业公司在裁员这件事上一定不要犹豫,但必须甄别出哪部分人是拖后腿的、哪部分是精锐,保留住未来公司反扑的核心战斗力。

说到这儿,前段时间正好有一家还算知名的创业公司朋友告诉我,她想建议创始人发邮件稳定军心,我建议她千万不要这么做。一来内部邮件流出会让竞争对手抓住把柄;二来这样解释是无谓的,要走的人能主动走更好,省了补偿,重要的是稳住核心团队、核心员工,价值观在此刻已经虚无缥缈,坚守不动摇即可,更实际的是将未来利益捆绑加码,生死与共。

检验一场裁员是否成功,最终还是要看人效,如果10个人干的事情5个人照样能干,还能干得更漂亮,显然是成功裁员。

关于盈利:健康的增长方式就是赚钱

今年下半年,我们也不断地听到垂直电商放出盈利信号,比如贝贝创始人张良伦在虎嗅FM节上宣布从10月份开始实现规模化持续盈利,易果生鲜也称自己在2018年能实现盈利……

为什么这些还在大手笔投入的公司也着急盈利了?互联网不是规模经济吗?今非昔比,过去主流的是互联网思维,用免费甚至补贴的方式也要把用户圈进来,滴滴Uber是最大的先例,如果你看了家政O2O公司e家洁挂牌新三板的招股书,这家共享上门服务公司的营收竟然为0。

反而过去被诟病烧钱的京东,其商城业务从今年开始持续盈利。之所以过去互联网规模经济一直是主导思想,很大因素都是平台思维,直奔垄断竞争。但现实问题是平台机会越来越少,而平台型创业机会只有产业链、关系链发生重构时出现,注定是垂直的、少量的。做“轻”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此背景下,创业者必须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踏上平台风口,千万别再用理直气壮“先圈用户,做大规模,怎么赢利是未来思考的”,务必重视商业模式中的财务模型,想清楚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最佳利润点”、“无效利润点”在哪儿。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目前没有盈利能力的创业公司注定死路一条,早期不盈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注重健康的增长方式,如果是交易平台的话,过度看重GMV而忽视背后的获客成本、复购率、转化率、履约成本……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从业务增长方式来衡量,不是高成本的增长方式,不是无预期的投入换取增长,健康的增长方式本身也是赚钱。只是增长的核心指标要有阶段性取舍,不可能一步到位。

关于节奏:过早All In,多半壮烈

影响到裁员、扭亏的会是创业节奏的把控,主要是两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