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文案 > 励志电影 > 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7W 次

摔跤吧爸爸这部已经在豆瓣拿下9.4超高分的电影剧情并不复杂。下面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第一篇: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第一是足够热血与励志。第二是对于运动本身,能够深入浅出,厚积薄发。

此片来看,摔跤这个元素,在一个外行人看来,是诠释得相当好的。简简单单的一幕场景,就将一项运动的得分点与看点交代清楚,又与结尾有所映照,这就是功夫。

而在热血与励志层面,也是真刀真枪,用角色之间的对决的的等级层层提升,慢镜头克制,人物表情克制,音乐稍多,不过也是印度片特色。最重要的是,煽情之处贵在真实,两个孩子与父亲的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胜过一切闪回。

反观很多国产体育片,往往是主题先行,比如《女篮五号》、《女足九号》这种,人物形象刻画完全浮于表面,一个高大上的形象配上一个高大上的故事,最终反映出高大上的国家主题,不震撼,不认同。过犹不及,便是如此。

更要吐槽的,比如,很多足球片拍着拍着就开始谈情说爱,那些球员在场上一看就是业余球都不会带,用一个体育片当噱头而不刻画体育内容的都是耍流氓。

至于带节奏的“女权”话题,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一个少女十几岁就可以嫁人的国家,说女权,完全是扯。你用自己的逻辑去代入别人的事实,得到的只能是一个不知所云的东西。何不食肉糜?人家只能回你,呵呵。

什么时候大街上看不到男的帮女的提包,再来谈女权。

其实最初是觉得,两个小女孩太乖了,小时候还好,但青春期时,总会叛逆,哪有如此随意受摆布的。好在后面的剧情安排了姐姐在国家队之后一系列与父亲之间的对垒,才知道,人家那时候也不大,再不济,也是青春期推迟了,还是说得通。

最感人的是什么?是家国情怀?是梦想成真?都不错,但感动我的,是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信任,始于血缘,但不限于血缘。亲人,不过是一起从天而降,又终将各自飘散的雪花,惯常的轨迹,是大家心有所属,各自为战,正因如此,看到父女之间的并肩前行,看到力量由精神到肉体的无形传递,才会让人产生一种格外刚劲的力量。

对我来说,最能够催动人的,不是轻柔,恰恰是刚猛。

当然,这部戏的幕后,也是宣传主打的点,是阿米尔汗的疯狂增肥又疯狂瘦身的过程。其实稍微对作品有要求的演员,都会这样做。当年贝尔也是如此。

只是,什么东西稀缺,什么东西就可贵。

在中国, 好演员老了,新演员的淘汰期也快,赚一笔就走,是最经济的。

还说啥呢。

第二篇: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首先第一点无法认同的是【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强迫女儿进行摔跤练习,剥夺了女儿的选择权】

在考虑这个问题前,首先要了解这部影片的背景——80年代印度的一个小农村。

三个关键词都是落后的典型代表。印度这个国家就不多说了,《印度的女儿》想必大家都有了解。而印度一个定语完全不够,80年代的小农村意味着你能想到的一切贫穷和落后,女孩们从一出生就有一个既定的命运。你首先要有选择的权利,才能有谈判的条件,然而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讲求自由发展尊重选择,可不就是当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一个落后的印度小农村,两个家境并不富裕的普通小女孩,如果没有父亲硬生生地另辟蹊径,她们的生活圈就是她们的未来。周围同样没什么文化的朋友闺蜜会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三观,最后同所有女人一样早早嫁做人妇。值得注意的是,我对“家庭主妇”没有任何歧视意味,而在这个语境下,并不是她们选择嫁做人妇,而是面前只有这么一条道路。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父亲并不是限制了女儿的路,反而是开拓了一条新路。父亲原话是“给我一年,如果一年后不行,我就放弃我的梦想。”换句话说,这是女儿们首次,在命运面前,由自己的父亲撑起了一次选择人生的权利,只是行使的期限在一年后。

其次是教育女儿的方式。很多人觉得父亲的逼迫让人作呕,抹煞了女儿向其他方面发展兴趣的可能。

兴趣只有碰上了天赋和努力才有可能成为人生的指路标,缺少任何一样都只能叫业余爱好。而一个贫困印度农村的孩子(不管男女)有资格去培养一个业余爱好吗?没有。爱好是要花钱的,站在一个相对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立场上,资源众多,自然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喜好,甚至不需要计较成果,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开心就好”。奥运会上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傅园慧把游泳当作一个兴趣,赢自然是好事,即便输也能输得起。而对年纪相仿的商春松来说,体操就是生命。

一来,这两个女孩有摔跤的天赋,二来她们没有任何资本去选择其他的爱好,同时又有父亲的强压逼迫着努力。这才是她们得以成功的条件。

“大女儿在国家体育学院里只不过过了正常女性的生活,为什么会被当成是反面例子?难道只有像一个男人婆一样才能胜利吗?”

其实这一点跟女权没有任何关系。

只跟贫困相关。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想摆脱贫困阶级,将会非常非常的困难。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他的敌人不仅是自己的控制力,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对手,叫上帝。

有一部英国纪录片叫做《56up》,每隔7年采访一次被选中的14个孩子,从7岁一直到56岁。这些孩子中有上层阶级的贵公子,也有福利院长大的孤儿,毫无疑问上层阶级的孩子最后都过上了优渥的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而几个家境贫寒的孩子除了其中一个成为了大学老师脱离了原来的阶级,多数不过重复着父母的老路,过早的结婚生子,过早的发福,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

我并非传播负能量,很多人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划定好了未来的阶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不仅是传达“人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多的在我看来是表达不同物种之间难以跨越的某种界规。

当然,努力不是没有用的。而《56up》中上层社会的小孩7岁就开始读《金融报》和《观察家》,这样的资源鸿沟,要用多少努力去填补?

回到影片。同样也是这样,一个富裕的孩子,资源丰富,条件优渥,即便边学边玩也能取得好成绩。而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丝毫不松懈的努力是全部的机会。

大女儿能够成为全国冠军,靠的就是天赋和一丝不苟的努力。自律的生活很枯燥,甚至很反人类,养成一个自律的生活需要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是放弃自律的生活,却只需要一秒。

大女儿在国家体育馆里过得不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值得失望的呢?普通人的生活是对于认为其普通的人来说的,但对大女儿来说,代价却是放弃自己全部的赌注。

穷人真的输不起。这也是很多新闻报道中提到的问题,不少家境贫寒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出人头地,然而在大学却极易堕落。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点“只有金牌才能让人记住你,银牌转眼就会被忘记”

第三篇: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早在去年就知道米叔的这部片了,当时的中文译名就叫摔跤吧,爸爸。虽然觉得这名字他妈真幼稚,但由于米叔的个人魅力,还是看完了当时的介绍。当然,如你所料,看完之后就想着如果这片在中国上映,必须去电影院过过瘾。今天二刷完,米叔真是一如既往地给人惊喜,啊,不,应该叫值得我们的期待。

这是一部在印度性别歧视严重、女性普遍童婚的大背景下的励志体育竞技片,其中穿插着浓浓父女情,当然还有米叔标志性的讽刺存在的社会现实,全程有笑点,有泪点,有燃点,就是没有尿点。

在老爹的专制下,两个女儿不情愿的踏上了摔跤之路。吉塔和巴比塔从泥沙中和男生较量一路摔到全国女子摔跤的舞台,直至国际性赛事,吉塔最终在父亲意外缺席的情况下,代表印度取得国际冠军,完成了独立成长和影响千千万万的印度女性的双升华。毫不夸张的说,即使不是在性别歧视和童婚的背景下,这部电影也依然是一部好作品,不过确实会失去些许光彩。

吉塔和巴比塔从艰难的环境中,一路付出,一路收获。因买不起,也没申请到资金,来购买摔跤垫,而在床垫上练习,完成了从泥沙中练习转战到垫子上练习,也标志着吉塔和巴比塔摔跤技能已经上升到邦级水准。

影片前半节,两位女主被专制老爹逼着早起,被逼着跑步,被逼着练习摔跤,以至于吉塔和巴比塔奋起反抗,这一段节奏感极强,看的酣畅淋漓,笑点颇多。题主最喜欢那一段吉塔和巴比塔和老爹的反抗对话,趣味横生,却不失真实性。

转折发生在吉塔和巴比塔参加一位14岁女性朋友的婚礼上,当整场婚礼,一直面无喜色的新娘与吉塔和巴比塔交谈,这才点出了印度至今仍然存在的童婚,如果不练摔跤,以后的人生便是到14岁嫁给一个陌生人,为他相夫教子,自此和家务活相伴一生。处在一个不是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的我,无法想象这些事实给吉塔和巴比塔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但是自此,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主动练习摔跤,或许是明白了老爹的苦心,又或者是看破了不摔跤后的平淡中带点悲惨的生活。主动学习摔跤的吉塔和巴比塔这才一路摔到国际性舞台。

米叔和吉塔和巴比塔之间的父女情,令人动容。和千千万万个平凡的父亲一样,米叔饰演的老爸全程不苟言笑,端着一副严肃的表情,但是在女儿吉塔打电话道歉的时候,米叔先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嗯,接着听见女儿在电话里的哭泣声,立马眼神都变得柔和,眼泪也开始往下流,整颗心都软了,米叔这一段的`演技真的是爆炸了。紧接着,可想而知,老爹搬到两个女儿训练的附近去照顾他们,给他们指导,烹饪营养丰富的食物,继续充当两位女儿精神支柱的角色。这一段不可避免的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我老爹也是一个强人爹,从小被要求做了不少事,当然反抗也不少,不过显然没能塑造出另一个吉塔和巴比塔,但是也比正常轨迹好得多。现在回头想一想,才发现老爹当年让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利于自己的,甚至有些事现在还需要重新拾起,不得不感叹年纪太小,不懂得他的良苦用心,甚至在无数个夜晚心里充满了恨意。

米叔在电影中是一位严厉的教练和温情的老爸。严厉自不必说,逼着姐妹俩剪掉长头发,要知道这点在印度他们那个小山村,和我们清朝时剪掉长辫子无异,村里人质疑和嘲笑的眼光,上课时被别人扔纸球都说明年纪尚小的姐妹俩承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米叔第一次在别人面前低声下气,是在送吉塔去体育学院,为了去和教练表明女儿的国际冠军的潜质,遇到固执且自负的教练,结果可想而知,但是米叔这时候为了女儿选择了忍气吞声,默默回到小村。要知道米叔在这之前,可是天不怕地不怕,基本他说了算的主。电影院上映的版本,剪掉了米叔为童年的姐妹俩捏脚踝的镜头,这个镜头在预告片中有,后来看别人的影评知道,这一段米叔也在质疑自己严苛的训练,质疑自己对两个女儿如此之狠,这无疑加重了影片的真实感,坚定固执但是仍然冲不掉对女儿们的关爱,甚至因为这个质疑自己。

最后用米叔在片中所说的一句话来结尾:奖牌不会自己从地上长出来,它需要努力,需要激情,需要下功夫。以此共勉。

有人说这是一部彰显男权或者父权的电影。个人认为,印度本身是存在以男权和父权为上的现象,但是说这部电影也彰显了此类之类的,完全不能苟同好吗。首先米叔在电影的一开头,一心想生个儿子,因为那时候他认为只有儿子才能完成他代表印度夺得冠军的梦想,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男权吗?女性在落后的小乡村是什么样的生长轨迹?是到了14岁嫁给陌生人,从此为对方相夫教子,与锅碗瓢盆为伴。不得不说,连男主这样思想超前,见过大世面的,也没能挣脱出环境对女性的影响,或者说压根没意识到这一点。最后是在让女儿们完成自己的梦想的同时,完成千千万万个女性的救赎。个人觉得这个设计,相当巧妙,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改变女性现状,结果确是深刻影响到了,这一点不比那些一开始就带着伟光正的目标,最后也确实完成了要来的真实,来的不容易得多吗?说彰显父权的你们,有没有看到米叔是发现了两姐妹的摔跤潜力才下定决心培养她们,这个过程当然是很专制,很不人道,但是不得不说,唯有这样做,出身小乡村的她们才有出头之日,才有夺冠的可能。有人说没有顾及女儿们的感受。确实,一开始是没有,但是当她们俩不再需要父亲叫起床的时候,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她们开始主宰自己的人生了吗?当吉塔第一次摔跤比赛,选择她的对手时,毅然选择了最壮的,这个小细节足以说明吉塔内心的狼性,以及失败后,夜晚辗转难眠,问父亲,什么时候开始下一次比赛,已然将老爹不服输的个性完全继承到位。这些细节都是从吉塔和巴比塔她们身上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哪来的什么狗屁男权父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