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 历史典故 > 杨广修隋唐大运河故事

杨广修隋唐大运河故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都说隋炀帝杨广是个暴君,好大喜功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其实,隋炀帝无论在军事、治国、谋略上都是一流的,只是他太捉急了,本来30-40年才能做好的事情一定要10年完成,然后在加上天灾人祸以及三次东征高丽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个人认为这其中也有被世家及历史绑架的因素在里面。史书评价隋炀帝杨广的罪状之一就是修建了功在千秋的隋唐大运河

杨广修隋唐大运河故事

杨广修隋唐大运河的故事

隋炀帝征发河北民夫一百余万,用了数年时间,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贯通,南北航路自此连为一体。大运河自修成后便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两域最重要的水上运输要道,日运财货百万,惠及两岸千年,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价值。

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通济渠是从板渚引黄河水,注入淮水。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 通济渠东段所经过的路线是引黄河水循汴水故道,入于泗水,注入淮河。

大运河全长五千多华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同长城一样,都堪称是华夏百姓靠人工构筑的奇迹,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华夏文明来说,其意义远比长城更为重大。从宏观上看,大运河将黄河流域这个政治中心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连接起来,成为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江南、江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令两个流域的文明逐渐融为一体,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融合,大大增强了华夏内部的凝聚力,在巩固并加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意识方面居功至伟。

杨广修大运河的举动虽然给当时的河北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徭役,但利在千功万代,论起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后人少有能与之比肩者,可谓弊留当代,功在千秋。运河修好后,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还有效地分流了黄河水患,直到宋代发大水时,这条千里隋堤还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朱偰在他所辑的《中国运河史料选辑》写道:“苏轼《书传》说道:‘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又足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苏轼历引《汉书》楚、汉(约)中分天下的鸿沟,汉末年曹操和袁绍相持的官渡,以及王濬伐吴杜预信中所提的‘‘径取秣陵……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来证明秦、汉、魏、晋以来,早已由此水道,并非隋炀帝新开凿的。’”

唐人皮日休曾寄宿汴水河畔,见运河之上船只往来络绎不绝,货船游船如织,天下繁荣兴盛与此河密不可分,便做了一首《汴河怀古》,以评述大运河开凿之功过。此诗一成,天下传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仅盛赞大运河对后世的积极意义,更将隋炀帝大修运河的历史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评价可谓极高。而所谓的“水殿龙舟事”,是指皮日休认为隋炀帝修大运河并非为了百姓安乐,而主要是希望乘龙舟去江南享乐,这却是皮日休在唐廷舆论的误导下产生的错谬见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