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名言 > 励志名言 > 一个年轻人的牢骚

一个年轻人的牢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1W 次

一个年轻人的牢骚


一个年轻人的牢骚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样神奇的东西叫单位,它吞噬了几乎所有的成年中国人。

650多年前,朱元璋建立了一个大大的帝国,他继承了蒙古人“诸色户计”的经验,将全国人口按照职业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等百户,世代相袭。民户的子孙世代务农,匠户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则世代从军……若是那运气不好,落了娼户,那就只好编入贱民,世代为妓,永不得翻身了。

那时候的单位,也有这么点意思。老头老太太退了,可以从子女里挑一个顺眼的来顶替接班,双职工的可以挑两个。如无意外,顶替的孩子几乎可以一眼就看穿自己的未来:拜个师父,学门手艺,三年学徒工,五年出师,工资三十八块二,结识几个同龄的朋友,下班后打扑克喝小酒也有个去处,追隔壁车间开航车的姑娘,拎瓶老白干去拜访住在前面家属楼的丈母娘,分套不大的一居室,贴上个大大的?字,在厂医院里生个儿子,送子弟校念书,实在不是那块料就去读技校,车工钳工铣工木工挑一门,十五岁进厂,顶替老子的位置……

那时候普通人的人生,大抵如是。大伙儿干着差不多的活儿,拿着差不多的工资,住着差不多的房子,吃着差不多的伙食,开着差不多的玩笑,过着差不多的日子。厂领导就算强点也有限,毛主席都还吃不上红烧肉呢。大伙儿其乐融融,平心静气地过着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无趣日子。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安全感的需求是最最基础的需求,仅高过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固化的行为模式能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于安全机制的需求。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完全不需要诗歌和远方的。

自1993年粮票制度正式取消以来已有22年,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单位一词渐渐消亡。不过我们中的很多人却照样过着有单位般的生活。他们9点上班,6点下班,每周上班40个小时,加班20个小时。他们开车上班要12公里,下班回家也是12公里,每年飞行8万公里。他们吃外卖盒饭12分钟,饭后大便也是12分钟,冲泡咖啡3分钟,勾搭秘书3分钟,每天两次,从不间断。他们每周五晚10点看《我是歌手》,每周打麻将两场,每场4小时。他们在外吃饭选择的饭馆不超过5家,每次都点一样的菜,喝一样的酒,花去一样多的时间,掏一样多的钱。他们跟一样的朋友说着一样的话,每次都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泥潭中不断重复,泰然自若地消耗着人生。

他们为自己的泥潭划定了一个边界,应该的和不应该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责任或者成熟或者成功或者别的什么听起来就很高尚的东西,然后,理直气壮地拒绝一切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