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名言 > 读书名言 >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3则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3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8W 次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3则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3则

导读:《断舍离》是一本很火的书,书中讲述自我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本站的小编给大家分享《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3则,一起来看看吧。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 篇一:

先来点《断舍离》书摘吧: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用断舍离的观点解释呢,就是:物品是拿来用的,只买自己当下需要的、适合的、舒服的东西,把所有自己现在不用的、不合适的东西扔掉,从物品中审视自己。

全书都在说明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现在用不到的东西就要扔掉,能用上好的东西就不要留着次的。花费大量的篇幅说明一定要扔掉,并具体的说明如何“扔”,衣柜如何“扔”,厨房如何“扔”,抽屉如何“扔”等,并附上操作示意图。举例自己的学员扔掉东西后发生了变化。

从书本角度而言,快餐、鸡汤、拖沓、伪科学,一本看书名以及目录就能知道全部内容的书。

看过家居杂志配图吗,通常它们是这么做的,一个明亮漂亮的大房子,一个气质宁静的女主人,一个正在出售的家具,如何通过这样一张图片让你购买呢?——配上一段文字,让你相信,只要购买这件家具,你也能过上图片上的生活。这本书也是一样的道理,通过描绘一个“简洁、舒适”的家居环境,让你相信“断舍离”是对的,并举出具体的例子,“断舍离”之后有人放下了对逝世十余年丈夫的执念,有人接受了三十年前死缠烂打追求自己的丈夫如今提出的离婚,直观地向读者证明“断舍离”是正确的、有益的。第二步就是将做不到“断舍离”的人们的心态分类,并把这些心态描绘成缅怀过去、不愿改变等没有勇气的类型。第三步就是具体告诉读者如何“断舍离”。

关于拖沓,就是说这本书用大量的、反复的话语去说同一件事,用“断舍离”的观点来说,我十分钟能明白的东西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呢?

关于快餐,就是这本书的内容很好懂,做起来也不难,“扔”东西简不简单?当然简单,抽屉里不用的草稿纸、衣柜里不穿的衣服垃圾袋一打包扔出家门就完了。但是扔完之后呢?你开始变得关注自己了吗,从此过上简洁舒适的生活了吗?

关于鸡汤,就是说书中很多内容,给读者以安慰,让读者相信把不用的东西扔掉这么一件小事能改变很多当下不如意的场景,让你觉得生活从此焕然一新,忽然有了新的动力、新的希望,像是营销号们经常发的标题,一个小举动让你从此轻松减肥。我从不认为只做一个小小的举动能改变人生。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以及很多步骤的,如果一个人相信随随便便一件小事做完就能改变自己,很可能说明他还没有具备改变的勇气与决心。

关于伪科学,“断舍离”观点成立的一个前提是“物品是拿来用的”,以及一个价值升华“活在当下”。先来看前提,物品固然是生产出来满足人们需求的,但人们是不是只有“使用”这一需求呢?换句话来说,物品是不是只应该有“使用价值”呢?当然是否定的,几千万英镑买幅梵高的向日葵怎么使用呢,苦练十余年赢个奥运金牌怎么使用呢?所以物品并非只用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接着看价值,活在当下固然重要,昨天、今天和明天,人们拥有的只有今天,那是不是说昨天明天都不用管了呢?活在当下是否意味着过去的一切都是无用的包袱,是拖累我前进的重担,是否意味着明天都是虚无的、不可掌控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过去使人明白今天如何避免错误,明天使人明白今天应该如何度过。

既然前提和价值都不能成立了,建立在这两者之上的论点就恕我无法认同了。

首先是扔东西的观点——扔掉过去的、自己认为有纪念意义、实际上没有用处、反倒阻碍自己前进的物品,例如变心的丈夫过去送的礼物,有些“代表过去的而与现今情况不符合的物品留着确实是种阻碍”,但能不能反过来说“对现在没有用处的、过去的东西就一定是阻碍”呢?所以“断舍离”用某些确实没有用的、不应该留着的物品,来说明这种类别的物品全都没有用、不应该留着,这种论证方式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我同样可以举出某位医生因为保留着小时候别人鼓励他的物品,长大后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并最终成为名医的例子,这样能不能证明这类东西都有用的呢?一样是不能证明的;

再者是观点片面,忽视人们多样的需求——屯东西反映了人们某种需求,或许是预计到未来的某种风险,或许是当下为日后作出的一些安排,“断舍离”提出“当下用不到”就不应该存在,那人们规避风险的需求如何安放呢?人们不断地购物,不断地堆积物品,以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断舍离”要求人们舍弃这些东西,却没有告诉读者应该用另一种什么方法来填补这些空缺的安全感、满足感;第三点是自我矛盾——对于人们上面的关于安全感之类的需求,“断舍离”将它们归为“无效需求”,倡导人们应该相信自己而不是相信物品,从而以“自己”为中心,只留下现在需要的自己用得到的。而归根结底为什么一定要“断舍离”呢?因为“断舍离”之后剩下的,才能代表自己,举例一位女士将不需要的不再喜欢的衣服扔掉后,剩下大多是蓝色系的衣服,而蓝色是男性的颜色,从而发现这位女士内心希望将男性力量穿在身上,在职场上拼搏,以及要求“断舍离”此等的物品后,只用好的、档次稍微高一些的,这样能带给自己信心,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不还是在用物品来代表人吗?作者一方面说要依靠自己,不以物喜,一方面又说好的东西代表更好的自己。

从个人角度而言,也不能说读这本书一无所获,化繁为简,不用的想法就扔掉,有用的就马上去做,自然是对生活有益处的,只是某些结论或许是正确的,论证过程以及具体做法让我无法认同罢了,且本书观点片面,做法一刀切。

从他人角度而言,个人认为时刻保持清醒与思考是必要的,“断舍离”如果因为某些话语让我觉得有用我就将此书全盘接受,那是放弃思考的做法。鸡汤读得多了为什么有害,因为那会让人松懈,让人忘记从当下的不如意中挣脱出来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快餐文化为什么需要拒绝,因为真正深刻的道理不是读一两句话就能明白的,只想做容易的事,通常不会改变自己和成功的距离。

当然了,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断舍离”或许未必如我评判的这样,只是想要表达,将这本书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或说对“断舍离”这一做法抱有很大改变生活的期望,或许都是不恰当的。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3则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 篇二:

这段时间,我在看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时而让我觉得它是一把锋利的武器,短小精悍却能稳准狠毒的直戳痛点;时而让我觉得像在看一本武林秘籍,“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是

它的12字口诀。

和以往看的书不同,它的重点不是教我们如何整理和收纳,而是教会我们通过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

断舍离并非仅是处理废品杂物,它的目标是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

一、断舍离≠扔东西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

扔东西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常常无法割舍很多东西,可能觉得它还没坏、它未来还有用,亦或是它寄托着某种情感。杂七杂八留下了一堆,空间被它们越堆越满。

经济学有个“巴莱多定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80/20法则。其实空间里的东西也同样适用。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被我们忘记的或很少用到的物品,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可能只占20%。更不用说我

们看不见的那些区域。

但断舍离绝不是扔东西的单向过程,它其实是一个“有进有出”循环反复的双向选择,将不需要、不合适、不喜欢换成需要、合适、喜欢。

它鼓励我们清理身边的杂物,学会放手不需要的东西,不喜欢不需要不适合的主动跟他们说再见。

只有清理掉过多的杂物,才能留有空间,请进内心真正喜欢的好物。

二、断舍离让自己拥有取舍选择的自由

记得春夏换季的时候,逛街看到好多衣服都心动,总觉得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自己,总想买买买。但买回来以后穿了一两次,就被高高挂起,放到我不会驾临的冷宫里了。

每次读书的时候,我都喜欢边读边对比,对比自己的现状,书里的哪些内容,可以形成我自己的理论方针,指导我更好地生活。

《断舍离》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也许我还做不到像作者那样,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好的把控。

但至少我能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我想要这个东西,我不需要这个东西,无论是获得还是放手,都要做到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剩下的就是开始行动。

于是在夏秋换季的现在,我好好审视了我的衣柜,对久久不穿的衣服适当的做了断舍离,简化自己的衣橱,发掘现有单品搭配的更多可能性,既能节省金钱,又能提高自己的穿着搭配的审美。

买衣服前我也尽量在做到“有进有出”,买一件新衣服,淘汰一件旧衣服,努力让自己的衣柜里装满最爱最适合我的衣服。

能够掌握自己的物欲,并经常对它进行修剪,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

断舍离的最终目的,不是把空间收拾干净,而是通过收拾的过程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喜欢上真是的自己。

三、负重前行时别忘给生活做减法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他是如何雕刻出《大卫》的。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

卫》就诞生了。”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不断剔除掉多余的部分,幸福的轮廓才会慢慢显现。

演员陈数在无数影视剧拍摄邀约递到眼前的时候,她选择了拒绝,有人笑她在慢性“自杀”。

但她觉得演员对剧本、表演形式上的在创作来自于演员本身的能量、内在修养和积累,甚至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她需要对别人负责,也需要自己的内心充盈起来。

于是她选择了停下,成了“时间暴发户”,按着自己的节奏做想做的任何事,用断舍离梳理她的身心。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

眼光。

作为一名女演员,甚至不介意一件礼服再穿几次,对她来说,保持审美的品格,比单品不重复更重要。

确立了断舍离的生活态度,她在努力学习卸下负重,轻盈前行。

她愈发明白,对内心的探索和坚持的重要性,也愈发清晰明朗,断的是物品,脱离的是执念。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负重狂奔,我们不妨给生活做些减法。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断舍离”是一种生命的禅。

四、如何进行物的“新陈代谢”

断舍离与其说是一种整理收拾,不如说是一场自我修行。

也许开始会没有头绪,但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思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精进出来的[]。

1.理清思路,认识现状

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大脑中理清思绪,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找到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

环顾家中的物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物品有没有过度过量,空间有没有“溢出、过剩”,东西有没有“堆积、凌乱”。去判断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后做出取舍。

2.去实践,去感受

给自己制定少量的、可完成度高的小目标,遵循选择上由易到难的整理方法,之后去实现它。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比如冰箱里已经腐败的食材;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比如这幅别人送我的眼镜,不能因为是大牌但不适合我就留下;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不

满足的都扔掉。

总而言之,断舍离该扔掉的,整顿留下的,并对它们做大保洁。

3.大中小三分法

在扔掉多余的物品后,剩下的如何收纳整理才能做到方便使用又整洁有序?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分类方法——“3+3+3+……”

就像图里这样,这是一个将焦点从大区域逐渐过渡到小区域的过程,分类法没有绝对答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来。

4.“七五一”的总量限定法

山下英子提出一个整理总量限制法。

让居住的各个地方“留白”,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来空间不至于被物品全部填满;二来能够保持空间的舒适感,给自己留出用于创造更加有内涵美的空间。

断舍离是一种需要“始于戒律,精于定慧,妙于了悟”的修炼,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

我们要学会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转向内心,寻找缺失已久的“幸福力”。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

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

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份精气神

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

《断舍离》读后感2400字 篇三:

阅毕《断舍离》,作者的核心思想与核心原则,要么是三字、要么是三条,所以有感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日本人写书,核心精炼、然而会不厌其烦加以说明、举例等,务必使读者彻底了解。但简单的东西往往只有真正坚持的人才能获益。断舍离,最终要让实践者养成是一种可以应对万事的思维状态和个人全新的精神面貌。

作者山下英子将全部的核心思想在前言《什么是断舍离》中已充分阐释。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的行动。

舍=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动。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即反复实践“断”“舍”的步骤来实现通畅的新陈代谢的状态。

【一三:收拾】

在断舍离中,要特别区分收拾、整理、扫除三个词之间的差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收拾”。收拾,是选择将什么样的物品留在自己身边,也是剔除自己身边“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的过程。

收拾的过程有三个要点:

主角是自己:

选择物品时不是问“这个还能用吗?”,而是“我要怎么用这个?”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要把物品归为“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之列,加以适当的处理。

在断舍离中,没有“客用”的概念,即不存在专门为客人准备的物品。如果是主人精心挑选自用的物品,那么用来招待客人也无妨。

时间是当下:

个人所理解的当下是不同的,判断的关键在于令人舒适。留下的物品让自己能掌控、而又觉得舒适、适量即可。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磨练自己对舒适的感应能力。

聚焦于当下的物品可以分为几类:每天使用、每个月至少用一次,频率再低一点的每个季度至少一次、每年至少一次。最后就是婚丧嫁娶等一辈子用不了几次的东西。简单归类为日常和非日常两个大类。这些物品也适用二八法则,即20%的物品往往已能覆盖80%的日常需要。所以我们收拾的重点在于日常物品,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最后一点,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吧。

物品是朋友

将物品拟人化是断舍离中很有意思的观点,也是中国人比较陌生的观点吧。如果真的将物品当做是自己的朋友会怎么去做呢?自己四周堆积如山的陌生物品,就好似被陌生人团团围住,不会感到自在。

而那些长期被忽视的、待在角落里的物品,就好似长期被你忽视的朋友,由此会让人产生内疚、并逃避现实。在收拾时,留下自己最喜欢、最适合自己当下的物品,就好似交到一个特别棒的朋友。用这样的心情去为自己打造住所,人会变得主动、积极、快乐。

不断的去收拾自己所在的空间,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断,就是不要让物品越来越多;一个是舍,就是要不断扔掉已不再适合的物品。断与舍,一进一出,需要达成动态平衡。不断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的物品就可以分为两类: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物品;以及“收拾”后才发现留下来的物品。特别是后者,会传递给我们非常深刻的信息、令我们发现潜藏的自己。

【二三:断不了】

断不了,就是不断让物品涌入自己居住空间。有三个“敌人”需要打败:

不要贪小便宜,将各种免费的赠品、酒店用品什么的带回家;

看透商家打折的陷阱,只买当下需要的物品、需要的分量;

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也端正对“拥有”的态度,不是好的物品就一定要拥有。

【三三:扔不掉】

作者将扔不掉的人们划分为三个类型,他们有各自无法完成“舍”的原因。这些原因背后其实是各自不同的人格、和情感需求。

逃避现实型:东西堆积如山、杂乱不堪,但只要眼不见心就不烦。

执着过去型:能勾起过去回忆的老东西、老物件,全部都舍不得丢弃。

担忧未来型:为了让未来生活高枕无忧,而囤积了大量当下不需要的物品。

当回避成为上述类型的人时,其实就在戒除懒惰、贪婪、与恐惧。

【四三:破烂儿】

破烂儿,那些“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物品,也分为三类:

不用的东西:漫不经心的存放、已经遗忘在角落里、一想到扔掉就会心怀不安的东西。

还在用的东西:好歹还在用,但用得漫不经心,随意的对待。

充满回忆的东西:因为充满回忆所以具有强大能量场的东西。

如果收拾过后发现“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那么就应该将它们扔掉或者转增他人。长此以往,修炼的精神将是“过往不追、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轻松状态呀!

【五三:开始整理】

这部分是断舍离的“术”,也是非常简单的三条原理:

留白——七五一法则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最多只占用七成空间;能看见的一般收纳空间,最多只占用五成空间;而能看见的装饰性收纳空间,最多只占用一成。

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最多只保留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当然,具体数字因人而异,但最好不要超过5个)。

因为有了留白,有了限制,才会让断舍离形成自动化。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物品的取收。拿出物品所需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让物品能够“自立”,就是让物品竖起来放置,比如抽屉里的毛巾不是平铺、而是卷起来竖着放。让物品“自由”,是指让放置后的物品可以自由的被选择,无论如何放置,要让同一类物品能让人自由选择。物品自在,则是指让物品变得听话,于是就有针对特定物品的收纳方法、折叠方法。

【六三:注意点】

先不要管别人,先收拾自己的东西!

扔掉物品的时候,要抱着“对不起(让你离开)”“谢谢(曾经陪伴)”的心态!

把物品转赠他人时,应该说“请收下”,而不是说“给你”,后者就太自大了。

【七三:开始吧】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扔东西!

断舍离的目的是什么?根据目的选择开始的场所:重视健康和安全——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重视家庭运气——玄关;重视个人运气——卧室!

聚焦于某一个场所、无论是多小的一个场所,一个抽屉、一个钱包!

【结语】

断舍离的理念,不仅仅可以用于物品的整理,也可以用于文件、信息等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