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名言 > 读书名言 > 末代皇帝影评精选

末代皇帝影评精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1W 次

末代皇帝影评精选

末代皇帝影评精选

导语: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等九个奖项。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这里本站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末代皇帝影评,希望你们喜欢。

末代皇帝影评精选

影评一:

初·登基01

电影开场不多久就是告别。幼年溥仪被召唤入宫,与母亲告别。漆黑的夜里,母亲依依不舍将他交到乳母怀中,这一别就是数载。

接着,是与慈禧告别。这是一场永别,慈禧与溥仪匆匆见一面后便撒手人寰,将一片破碎的江山交付与未知人事的他。

童年溥仪并没有享受到指点江山的权势与荣耀,就与江山告别了——弟弟溥杰告诉他,其实整个中国他都已经失去,紫禁城外的一切早就不在他的管辖范围,只有这里还把他当作主子“蒙骗”着。

贰·懵懂02

还来不及从失去国家的悲伤中走出,乳母也与溥仪告别了,因为他长大了。这是溥仪的第一场追戏,在偌大的、荒草丛生的紫禁城里拼命奔跑,然而终究没能追上不告而别的乳母,一去不返的童年……夕阳下,只有他幼小的身影在巨大的宫城阴影中茕茕孑立。

他愤而与自己豢养的老鼠告别,摔死了它——这居然是他唯一的一次主动告别。看似有无上权势的他,其实只有摔死老鼠的能力。

末·清醒03

青年溥仪与建福宫告别。它被黑夜里的一把大火焚毁,同时焚毁的还有朝廷的账簿,太监和官员贪腐的证据……这时的溥仪悲哀地发现,不要说天下,连紫禁城的事他都无法掌管。

令我在内心深处震动的,是溥仪从无知到狂妄,从狂妄到无知的狂妄,而到后来还是在共产制度下驯服如羊。一个狂妄而无知的皇帝,自己以为是「九五之尊」,竟然在共产的专政下不堪一击!这也是《末代》的成功之处。是的,我们看过其它描述共产的恐怖的电影,读过像《苦海余生》那样的书,也熟知那所谓「伤痕文学」。但这些只不过令人觉得恐怖与悲惨罢了。《末代》的「共产」并不「恐怖」,但却能使一个狂妄的皇帝自杀不成,摔倒于地。

影评二:

一个小男孩儿,头上压着沉重的帽子,眉头紧缩,表情严肃,额头的青筋突出,背后是满朝文武的大臣对他顶礼膜拜。小小的年纪还在懵懂无知,就承担起了一个国家委以的重任。他还不知道,他现在的国家以是国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齐指导,该片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幼年的溥仪和被共产党抓到后的溥仪为时间点穿插叙述。一点点为观影人讲述了溥仪的一生,从万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复大清的傀儡,到共产党的战俘,再到说自己只是一个花匠。

溥仪,战战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经注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仪在车站决定割腕自杀被共产党救下调换到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慈溪老佛爷召进宫与家人分开,小溥仪一脸陌生的走到慈溪身边,当慈溪对他宣布大清交给他的时候,小溥仪并不能理解自己将要承担一些什么,在哪一刻,命运将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被日本人迫害的满目疮痍,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将鸦片带入中国,处心积虑引导中国人吸食鸦片从中获得利益。而鸦片损害了中国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毁中国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土地,屠杀中国百姓,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国。中国被迫一次次妥协,一次次与各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小溥仪接受的实质上晚清早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晚清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怪溥仪的无能,只是溥仪以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影片中,溥仪的弟弟普杰告诉溥仪:

“你不在是皇帝了!现在有个一个新皇帝,他剪了鞭子,他还用汽车代替了骆驼。”

小溥仪不相信,他分明就是皇帝,这皇宫中独一无二的皇帝,为了证明他是皇帝,他让身边的小太监把桌上的墨汁全都喝光。可是当他看到宫墙外,整齐的军队,指挥的将军,他茫然了,他很生气,他就是皇帝啊,从小到大,他从未质疑过。

后来他明白了,他只是这紫禁城里的皇帝,离开这偌大的皇宫,他什么都不是。

溥仪一生是孤独的,他独自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一切,年幼的他缺少父爱,每日与宫中的宫女太监一起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她的奶娘,小溥仪叫她嬷嬷。嬷嬷成为了溥仪人性的稻草,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写着他对奶娘的愧疚。陈述了对人性的一点点默然。

奶娘焦连寿,河北省任丘人,16岁被父亲半卖半嫁给了王姓差役,生下一女儿,丈夫去世。一生清贫漂泊直到成为溥仪的奶娘,对年少的溥仪悉心教导,从不责骂。后来由于溥仪的过度依赖,被宫中太妃偷偷送走。回到家后才知道,自己进宫后女儿早已饿死。就算是这样,也终究改变不了她善良的品质[]。可以说,奶娘对于溥仪来说是是他生命中最可贵的可敬的人。

奶娘的离去让年少的溥仪失去了心里的支柱,他追着奶娘的娇子跑到了宫门口,把他拦了下来不让他出去,皇宫,不能离开半步。小溥仪说:“她不是我的奶妈,她是我的蝴蝶”

影片三次讲述了对“开门”的细节

第一次:老太妃下令把奶娘送走,小溥仪一边奔跑追赶一遍呼喊奶娘的名字,匆匆跑到城门边,却被深宫的大门紧紧的挡住了奶娘离去的路。他不懂为什么,就连宫中最亲近的人也离他而去。奶娘的离去,让他告别未成熟的心智,是独立思想的开始。

第二次:大臣匆忙来到宫中,告诉溥仪他的娘亲死了。溥仪说:“是服鸦片自杀的吧,我要去看她”当他跑到城门口的时候停下来,缓缓走过去,守宫们的小吏看到他急忙叫喊松散的同伴,七手八脚的列好阵型的时候,溥仪走到了跟前径直走过走向大门,小吏招呼一声死死的关上了大门。尽管溥仪命令他们甚至大哭着让他们开门,也无济于事。溥仪绝望了,他不是皇帝吗,一言九鼎万人之上的皇帝啊,为什么这些人对我说的话无动于衷。悲愤交加的溥仪,将自己怀里偷养的老鼠摔死在这宫门上。

第三次:日本人将刚生完孩子已经疯了的婉容开车送往疯人院,身处伪满洲的溥仪追赶着马车,当道再次来到门前,他已不再是皇帝。他命令他们打开大门,一次次的命令,但是声音越来越小。他终于明白了,这是他一生的束缚,他逃不掉。面对偌大的世界,现在只剩他孤身一人。只是可怜了婉容,刚刚生下孩子就送忘了疯人院,孩子也被日本人杀害(与影片不同的是,孩子是被溥仪禽兽扔进了火炉)。

与每个末世的皇帝一样,他们不甘将祖辈创下的基业断送在他们的手中,溥仪也尝试改变现在的局面,他与日本人合作,创办满清国,成为日本人的傀儡皇帝,他还想要当皇帝,这天下还是他的天下。他想要婉容纹绣永远在他身边,他想要回到紫禁城,他想去欧洲,他想要他还是那个皇帝。

被共产党抓到以后,他叙述了自己所犯下的种种过错,他知道他错了,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总要有人承担”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忏悔和心甘。

当他看到,人们高举毛主席头像,高呼:“毛主席万岁”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是悔恨,是无助,是愤怒,还是感慨万千。我想,应该都有吧,或许当中掺杂的更多。

文化大革命爆发,此时溥仪已经被特赦,当他看到当初待他不薄的狱长被游街的时候上去阻拦,告诉人们:

“你们抓错人了,他是个好人”

“你是谁”

“我...我只是个花匠”

影片的最后,溥仪用一角钱去参观故宫自己曾经的家,那个让他一生都注定在别人的牢笼的家,他一生都想摆脱,一生都让他魂牵梦绕的家。

他告诉前来阻止的小孩儿,“他是皇帝,是这大清最后一个皇帝。”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这故宫。

他的一生,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影评三:

一部由法国,意大利,中国,英国,香港四国合拍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令人惊奇的是它是首部在大陆获得拍摄的电影,是政府允许的,创建于1987年。那时作者还未出生,而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于1976年,片中主要人物,主角溥仪在现实逝世于1967年,出版过着作《我的前半生》。

片中全片采用英文对白,那么由此可想剧本当然是由导演的国外团队编写。片中也有日本人,中国人使用本国语言。不过不都涉及在影片重要的角色之上,那么这样来说剧本也会涉及到别国的文学影响,只不过不太重要。它是一部很综合的电影,由西方人主导,历史戏剧观的角度拍摄并且制作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讲述,而是第三者他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相对来说是比前者客观,公正的,有说服力,也会有他国的政治思想观念,对待人物的观念,简化了中国对于皇室,对于政治事实主观的描述,对正视人物的歪曲的纠正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这样来说片中的溥仪是很普通人的视角,淡化了很复杂的因政治缺乏的人性感,人性观。是有着正常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道德价值取向等观念,由一个复杂的历史政治人物,因他国的介入由此简化了实在一个普通人的人物命运,对于事实事物的选择,更能的凸显一个因上时代的变化,因家庭出身等等原因产生的个人的不幸,而对于共同历史来说又是万幸的,由于他的下台,结束了长达208年满清专制的统治,由于他的离开结束了长达5000年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而由此走向了现代化。

令作者影响之深的是导演背景的音乐与镜头的运用十分的打动人,经典的片中台词“Open the door”一共出现了3次以上,实在让人联想起由当时慈禧太后统治的旧时代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极具讽刺的是溥仪的家人死于吸食鸦片,而鸦片正视当时英法等国,敲开旧时中国的很重要的敲门砖。科技思想的落后终于促使我们“Open the door”了。不在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就像片中经典的段落溥仪趴在古老的故宫地砖上,听到陈旧的厚实的城墙外,喊杀打的声音,仿佛那时的旧中国被厚厚的城墙所隔离,与外部世界断开了联系了,外界发生的任何事物与我们好像没有任何的联系,英法等西方国家已经经过过工业革命,文艺复兴,不断的推翻重来推翻重来,而这边中国还在置办慈禧的六十大寿而大费国力……实在让人啼笑皆非。等待被日本人,英法国人的大舰大炮兵临城下时才猛然醒来。溥仪1908年接手慈禧,他父亲是清光绪弟,于1927年正式下台。而于后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故宫,后被民国军队赶出此地……

总之这部电影很让人再次想起那段不堪的历史,片中溥仪提到的台词“他们就好像唱戏一样,在戏台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成这样,”这是对他老师说道的,他看到那些他的仆人,后解放后溥仪成战犯,关押10年释放后回到北京,他遇见了关押他的所长,他的同胞弟弟,被当时的文革批判,打倒,指控关押。

让人可笑的是那时的红卫兵,念叨的“什么造反有理”还有那些片中女战士在跳舞歌颂“新中国,革命”等等,让作者实在是不得不想起溥仪的台词“他们好像是唱戏一样,戏班子的”对于现实的描述,对于封建的遗留!让人可怕,憎恨。那时不尊重任何人,不尊重任何事物,……宪法有用吗?就像溥仪最后的那段他走到那个上面,把别人送给他的那个小盒子交到那个带着红领巾的少年手中一样,小少年在看守着这一切,如同“新的中国”一样年轻,无畏,不顾道德法??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再也对国内,或是其他讲诉民国的电影再次索然无味了……它实在是太优秀了,本片获得了奥斯卡9项奖项。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它!那时的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对立,矛盾,让人不得不想起今天的种种的来源,今天世界中国文化的产生,未来历史,科技思想的进步……改变不再只是割掉隔断那个陈旧的长长的让人耻辱的辫子,还有心中的辫子什么时候才能断开呢?是要对于愚昧无知的完全摒弃……对于今时今日,世界的,智慧的,先进的。要加于重视!!盲目愚昧封建让人可怕,陈旧落后让人心酸退避。当有一天明白这一切时,任何人都是不得不叹息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音乐,美术的应有采用了大量的日本人,而今天的电影人张艺谋在<满城尽戴黄金甲>《十面埋伏》的主要音乐,美术设计也是由日本人完成……而这几部电影都是很有历史感,很需要年代,文化的经验……而这经验也并非本国,传统中“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所能取代了……极具讽刺,。本国益于为荣的艺术,所欣赏所观赏的是由他国完成的……中国无人吗??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