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27K 次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增广昔时贤文》

这是讲人不要自欺的格言。这里用一而再、再而三,表示持续不断,慎意就是小心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欺心就是自欺,欺骗自己、蒙蔽自己、麻醉自己。自欺当然是不尊重自己,欺负自己,对不起自己。但是,自欺几乎遍布于每个人的一生。

曾子在《大学》中讲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毋就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欺。不自欺就是诚其意,使自己的内心不受蒙蔽。诚其意才能正其心,使心回到中正的本位。

正其心才能修其身,行为才能中正。修其身才能齐其家,自己身心行为中正了,自然影响周围的人,影响亲人和朋友,影响一个单位、团体。

齐其家才能治其国,一个家庭、团体、族群领导不好,要想治国治得好,是不可能的。治家与治国是相通的。

所谓家,包括了小家庭、大家族、单位、团体、党派。所谓国,春秋战国时大大小小的国等于我们现在的乡、县、市、省。治国治不好,想要很好地领导天下,那也是妄想。

所以《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表示“明白、使……昌明”。“明德”是名词,表示“大智慧”、“道”。明明德就表示明白道是什么,大彻大悟,顺应大道,使道昌明,简单说就是自觉觉他。

所谓“致知”就是达到明白觉悟的境界。“格物”就是不受欲望、思想、情绪的染污干扰,这样就会迷雾渐散,本相现前,能够致知了。

被欲望、思想、情绪染污干扰蒙蔽,就是自欺,就是欺心,就是没有慎意,没有慎独。

慎独,独是独自面对内心,面对内心当然是独自面对的。慎独,就是慎意,不论是一个人独处,还是与他人在一起,慎意都是内心修养的常规功课。因为稍不留神,我们的念头就会骗了自己,使我们被念头驱使着盲动、躁动、冲动、妄动,乃至使自己和别人付出各种代价,却还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

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不论是帝王总统,还是贩夫走卒普通百姓,大家都是人,都有人的优点和弱点,都应该以内心修养为做人的基本。

如果不修养自己,放任习气,就必然被欲望、思想、情绪所染污蒙蔽,也偶尔有理性做主,但大部分时间是被杂念蒙蔽和驱使的。

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始于起心动念,就等于一棵树的成长开始于树根。树根就是“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树根如果不稳固、甚至烂掉了,树干树冠树枝能发育好吗?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拼命在树枝树干上施肥,树根却坏掉了,结果可想而知。同理,该用心用功的地方不用心用功,该厚待的地方却薄了,该薄的地方却厚待了,哪有这样的道理!都是颠倒错乱!不在内心的修养上下功夫,只是眼睛朝外,拼命去追逐名利财色,这样的人生就是本末倒置、颠倒错乱的,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推荐阅读: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