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需求的多样性使人的追求有了新的冲动

需求的多样性使人的追求有了新的冲动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5W 次

  尤伯罗斯不是奥运会的首创者,但他是第一个私人承办奥运会,将奥运会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人,从而一炮打响,成为奥运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也是靠创造新的产品类别而出名的。

需求的多样性使人的追求有了新的冲动

  1978年10月,美国洛杉矶市击败其他对手,获得第23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可一个月之后,洛杉矶市议会通过了一项不准动用公共基金举办奥运会的市宪章修正案。洛杉矶市政府只好把“求救”的手伸向白宫。鉴于奥运会历来都是赔钱的买卖,更预见到苏联和东欧国家会报复性地抵制,美国总统卡特也宣布,奥运会不许动用美国国库的钱。

  奥运会举办了22届,历来都是由政府资助的,但历来都是赔多赚少,仅以近几届为例,1972年西德慕尼黑举办第20届奥运会,债务久久不能偿还;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第21届奥运会,亏损达10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举办的第22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联合抵制,更造成创纪录的90亿美元亏空。可以说,举办奥运会除了得“名”外,财政上几近是一场灾难。难怪美国各级政府都明确表示不予资助。

  正当申办奥运当局急得一筹莫展之时,美国第一旅游公司董事长尤伯罗斯主动表示愿意组织承办奥运会,并且不要政府一分钱。

  有关当局赶紧把承办权授予给尤伯罗斯,生怕他反悔。

  可当他走马上任之时,尤伯罗斯才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组委会居然连个银行户头都没有。没办法,他只好个人先掏100美元,开立了一个账户。又将他的旅游公司卖掉,得款1060万美元,组织工作才得以开展。

  尤伯罗斯巧妙地将“政府不给钱”这一不利因素广为宣传,使众人皆知,为他的一个个独特的做法找好了让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理由:

  由于“政府不给钱”,他就借用附近三所大学的学生宿舍作为近两万名运动员的公寓,从而节省了一大笔建设运动员村的费用。

  由于“政府不给钱”,他就大量压缩工作人员,大会仅正式聘用4500名工作人员,只为前两届的半数,其余的全是自愿服务者,这又节省了一大笔开办费。

  由于“政府不给钱”,大会还“不得不”大幅度地提高了门票的票价。

  由于“政府不给钱”,所以,奥运会的一切活动都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活动。尤伯罗斯决心好好地利用奥运商机,狠狠地赚赞助商一把。他规定,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商只能有30家,每个行业一家,谁给的赞助多,谁就入选“唯一指定用品”,最低门坎则是400万美元。

  为争得这仅有的30个赞助席位,商家们都争破了头。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死对头。上一届百事可乐占了上风,虽然所花不菲,但却使百事在苏联压倒了可口可乐。这一次,可口可乐决心挽回面子。尤伯罗斯的400万美元提出没多久,可口可乐就以1260万美元拔得头筹。

  柯达与富士胶卷之争与“两乐”有颇多相似之处。柯达自恃“老赞助商”,对400万美元颇有微词,只同意出100万美元和提供胶卷。嗅觉灵敏的富士闻知,立即以700万美元成交,等到柯达醒悟时,富士胶卷已经长驱直入美国市场。

  美国通用和日本的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也为争夺赞助权而“大打出手”。几家的条件不相上下,最后,尤伯罗斯在美国舆论的压力下,以900万美元与通用签约。

  结果,30家赞助商共赞助了3.85亿美元。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有381家赞助商,总共获得的赞助仅900万美元。

  收入最高的莫过于电视转播权专利拍卖。为了得到这一全球瞩目的赛事的美国独家转播权,美国三大电视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美国的ABC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竞得了电视转播权。另外,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也纷纷购买了广播权。

  同时,大会还高价出租电视广播室和报道间,一间小型现场报道间要价为1.6万美元,一间小型的电视广播室收费50万美元,要价如此之高,但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连奥运火炬接力传递这一最具奥运会象征意义的活动也被尤氏当做商业活动来肢解,他将这一活动以每公里3000美元的价格出售。此语一出,世界舆论哗然。但说归说,做归做,也只能由着他了。仅此一项,又创收了4500万美元。

  尤氏所做的一切,在其他人的眼中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奥运会结束后,尤氏给世人提供了一份更惊人的账单:承办奥运会共耗费5.1亿美元,盈利2.5亿美元;洛杉矶的旅馆、饭店、商店等服务机构的额外收入高达35亿美元。

  从此,奥运会不再是赔钱的买卖,成了既得名又有利的事,自然是人人都争着要办,以后每一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各国都争夺得非常激烈。

  尤伯罗斯名垂青史。

  需求的多样性和人们追求新的第一的冲动,使得市场呈现出越来越细分化的趋势。所以很多基于市场综合趋势而推出的大类别产品越来越难在市场上立足了。而我们的很多企业、很多人正是犯的这一错误。他们追求“大而全”的产品,要做“大而全”的企业,当“大而全”的通才,结果往往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