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低吟浅唱人生百态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低吟浅唱人生百态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8W 次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低吟浅唱人生百态

低吟浅唱人生百态: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

叶嘉莹叶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近期翻看了两遍。此书一下子将她带离了《蒋勋说宋词》。

在她的学习里,几乎没有接触过宋词。搜肠刮肚的想一想也就是在二十年前,一节语文里出现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而她就是莫名地喜欢宋词。宋词里的迂回婉转,意境悠长,宛如一清新神秘的女子在不近不远处的凝眸。当她开始为自己定个计划每天背一词时,她就开始不喜欢了。自问:怎么词里面尽是些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得不识人间烟火?然后她就对宋朝产生了好奇,是怎样的朝代可以让人们忘了人间烟火只剩下儿女情长?但当她翻开叶先生的《人间词话十七讲》时,发现自己浅薄得像个幼儿园里的娃娃。宋词里尽是人生百态。

“志高性真”是代代有气节有情怀文人学者的摄人心魄的魅力。本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原则,叶先生首先介绍了王国维其人。作为一个学者年五十左右最是出成果的时间,但他却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跳湖自杀。扼腕叹息之余感叹的是那个生不如死的晚清时代。王国维的治学是追求真理,而非功利性的目的,学问的外表。有陈寅恪先生文为证: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读书人之所以读书就是为了明理,追求真理。若不能自由追求真理,生活就是一种痛苦。就落下了“只欠一死”的解脱。

古往今来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其气节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的队伍势如破竹,而第一个奋起抗击的是读书人大书法家颜真卿;而安打到城门下所有人都主张出逃时,也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主张号召全城百姓抗击……折返回来再看叶先生的“治学、研究、传播”又何尝不是呢?当叶先生讲李后主的《虞美人》时,层叠“永恒”“无常”的铺陈笼括了人间所有的悲苦时,叶先生说:我现在已经八十多了,我还能再有向个春花开,几个秋月圆?所以我才急于要把我的东西整理出来。我现在这么不辞辛苦的讲,就是希望留下一些东西给后代喜欢学中国诗词的人,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入门。看到此处不禁泪如雨下。读书人读到这个境界已不是一般人了,就是圣贤了。追求的过程中因个人的环境、学识之限制,所以其观点与见解“或有时而不彰,或有时而可商”,但可贵却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观点突破了她一直以来的狭隘观点——天下文章一大抄。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唯“真”是本,否则皆空。

何为“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这一“境界说”倒是搅来搅去的让她摸不着头脑。不知“境界”为何物?在她看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继此有了相关的关于“词之境界”的九则词话。有“造境、写境”、“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景物之景,喜怒哀乐心中之境”、“境有大小无优劣之分”等。她独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很是感同身受。“无我”是不着人之情感之色,客观呈现。内心平和。而有我之境是一个“由动至静”变化之过程。

人在情感激烈动态下是无法抒写时。或能抒写也是平静之后,将自己的情感当作了一个客体,拉开一个距离去看它,写它。当去年父亲去世,悲痛欲绝得她无法抒写,哭哭写写,写写哭哭终不成稿。只能等过了一段时间后方能静心来写。叶先生在此对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持不完全赞同之观点的。因为王国维先生在说明境界时,例举了很多“诗”证。所以境界也就不局限于“词”,通用于“诗”了。叶先生生活在开放的时代,大量的接触了西方文学,最后叶先生用“潜能”来代替“境界”。叶先生认为好的小词里有一种“潜能”。这种潜能通过“象征的作用”、“符示的作用”来体会。也可以通过语码的联想或通过语言的结构来体会。终其前面的几讲,有种豁然开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