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观风声有感

观风声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W 次

观风声有感(一)

观风声有感

《风声》,一部听起来很浪漫但宣传的很血腥的电影,但当你看过之后,当你感受过在剧场里那种沉默的气氛,就知道这部电影是要在告诉我们什么?不是且听风吟,而是感受一种战争年代人们对于信仰那种追求和坚持,信仰的力量,又岂是现在在和平年代里缺乏思考的当代人可以理解的?

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叹实在太多,除了极度血腥残忍的“刑戏”和所有人都关注的“老鬼之谜”,其中对于感情的刻画也是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民族、信仰、暧昧、仇恨交织纠结的细腻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它似乎更多地强调人性,人性的光辉被无极限地放大,最终穿针引线,走进李宁玉那件素色的旗袍里。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抗日战争中间,我们的民族贡献出了民族中最为出色的头脑和灵魂,他们的殉难是主动的献祭,最终保全了我们的血脉。无论原作中的“老鬼”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李玉宁,还是电影里三代英杰的豪门之女顾晓梦,都是那么突出和优秀。

《风声》还原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的一角,那些充满暗流的角斗,一句话里似乎都隐藏着可怕的陷阱和阴谋;胜利者未必能活下来,失败者却必死无疑,人人就在那样一条癫狂的险途中努力平衡着自己的小舟,为了信仰,为了生存,不计代价。

一段沉痛的往事,诉说着无畏的革命精神,生与死似乎只是身边无所谓的小玩意,爱与恨也只能说明情感的存在,为了精神的信仰,牺牲又有何恐惧,为了革命的胜利,死又何妨!像狂风一样肆虐,似轻声一般渺小!

影片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吴志国和顾晓梦两个人争着希望牺牲自己去救赎组织的愿望。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条命,就如李宁玉对顾晓梦说的一样:难道情报比命更重要吗?但是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热血青年对于抗日救国的信仰,是选择苟且偷生和宁做亡国奴的人无法理解的。

所以吴志国宁愿选择承受六爷那痛入神经骨髓的致命三针,所以顾晓梦宁愿抛弃女性的尊严,最终勇于就死。是什么让他们无所畏惧死亡,那就是信仰的力量,当顾晓梦被抓进城堡的时候,她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活着走出城堡,当李宁玉携着一轮明月回望她的时候,她在缝补着李宁玉旗袍的摩斯密码,也在缝着自己的遗言,但选择死亡,她是开心的。那种流淌在顾晓梦嘴角的微笑,发自她内心。死亡,对她来说,是无所谓的,不能潜伏不能继续送情报,才是顾晓梦有所谓的。

对吴志国也一样,他跟随的汪精卫主席早年间也是热血青年一个,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汪精卫走向了一条和全国人民对立的道路。对于吴志国这样一个铁血救国的青年来说,只好另择信仰,选择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奋斗、牺牲。于是,他凭着钢铁一样的神经抗住了大刑,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还送出去了情报。很多人质疑导演这一个安排,但我觉得并不夸大,人有时候精神力量是强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尤其是战争时代里的热血青年,因为他们,有着常人一般没有的信仰,有着对信仰无限坚持的动力。

观《风声》,被晓梦最后的独白,所深深震撼,听她娓娓道来,一份从容,更有一份果敢与决绝。“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顾小梦的这句话,不仅让人感动,也引人深思。民族存亡之刻,多少年轻儿女,不负自己内心滚滚升腾的信念,与亲人诀别,踏上血色荆棘的不归路。它提升了影片的高度,是使影片成为经典的其中一个经典的元素,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正是影片所要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思想。


  观风声有感(二)

刚刚看完了《风声》——一部扣人心弦的谍战片,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未看到结局部分时,总是感觉影片充满着黑暗,笼罩着一片诡秘的色彩,令人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一股寒气。一种种残忍的刑法,一声声凄厉的惨叫,让人顿时毛骨悚然,每个毛细孔都透着阴冷。于是不能不让观者深刻地体验到日本侵略者以及日伪军的冷酷恶毒,失去人性的丑恶嘴脸。中国的人民在当时,就是生活在这样人心惶惶、暗无天日、整日提心吊胆的特定社会环境下。

似乎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值得信任,谁都有可能走漏了风声,于是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一丝嫌疑的人,对他们,只有酷刑,宁可错杀,不可不错放。而相对的,所谓的“地下抗日恐怖组织者”却表现出了一种默契,彼此相互配合,宁可以生命为代价,也要将信息传出,敌人眼中的“老鬼”、“老枪”是如此默契呵!

最后的那段独白更是深刻“……敌人永远也不会明白,‘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中国在那样艰苦的社会环境下抗日为什么会取得成功,靠的不就是这种精神,这种信仰吗?这不由让我想起“中国碉堡”的故事,在抗日战争中,日军的一些地图上标有“中国碉堡”的记号,且十分强调。有人疑惑,实地考证后,恍然大悟,这些地方,曾驻过中国防守兵力,一些碉堡,为了防止被敌人攻破,就在敢死队带上充足弹药后,用水泥将碉堡的进口封死!这样的碉堡就坚不可摧了,当然碉堡中的人必死无疑。我想,正是在这种精神,信仰的引导下,那些战士才义无反顾地走进碉堡。而这种精神,这种信仰也正是在当时特殊社会背景下,在每个有组织之士的内心自发产生的,它是一种“舍弃小我,而保全大我”的彻悟!我没有提片中任何人的姓名,因为他们是代表,却又是那么普通的一份子,他们就像这微风,无声地轻拂着沉睡着的大地,又悄无声无息地将这种信仰,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然而,似乎是因为社会在高速发展,又或是因为我们离那样特定的社会背景越来越遥远,这种信仰,这种精神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遥无了,我怀疑,在如此商业化的中国的今天,在不久后的未来,有关那段特定的历史,它的英雄,它的精神,它的信仰将会统统被人们尘封在记忆的角落。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但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去挽救人们的思想,去发扬这种精神和信仰,否则这种信仰将真的成为传说了……

《风声》风,无声划过我的心际,留下点点思索的痕迹……


  观风声有感(三)

我自幼熟记司马迁说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却未曾领悟。今天,在看完谍战片《风声》后,我彻底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在《风声》中,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谍战。共产党潜伏于汪伪政府中的“老鬼”顾晓梦为使同伴不受错误情报指引,与上级领导“老枪”,也就是“吴大队长”吴志国还有因成功策反,转投共产党的李宁玉积极配合,与武团长明争暗斗,终于在顾晓梦付出牺牲代价后成功传出消息,并顺利击杀武田。

这或许便是曹植所颂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想,顾晓梦在临死前的那一刻,心里肯定为阻扰了武田计划而感到自豪吧!

战争结束,一切恢复了正常,中国走向了兴盛,在这美好的社会上,除了当年的两个老战友,谁还会记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个为了战友牺牲的顾晓梦,谁还记得她那件缝了电码的青色袍子,谁会记得她那“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亲泪为思亲”。

在电影最后,有着这样一段话:“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的确,新中国正是无数如老鬼、老枪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性命筑成的,要没有这些烈士先辈的浴血奋战,哪来我们美好的今天?

时代变了,我们却不该忘记六十年前那群战士们“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的英勇精神。只有拥有这种勇气,我们才能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建设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