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句子 > 经典的句子 > 赞美孩子要切合实际,过度夸奖也会伤害孩子

赞美孩子要切合实际,过度夸奖也会伤害孩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3K 次

赞美孩子要切合实际,过度夸奖也会伤害孩子

不当夸奖损英才

作者:马桑(云南大学经济学教授)

摘自公众号:桑言良语

上篇微文谈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世间诸事没有绝对,一不留神,夸赞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错误一:夸奖天赋

美国是首倡“赏识教育”的国家,但最近几年,一批心理学家发现,夸奖其实是有讲究的:当孩子表现好,家长应该夸赞的是努力而非天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萝尔·德韦克2012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她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一些题目,完成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XX道题,你真是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XX道题,你非常努力!”

然后,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比刚才的题目更困难的;另一种是比刚才的题目更简单的。结果2/3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做容易完成的;而且,剩下1/3做难题的“聪明孩子”在过程中也更容易放弃。

反过来,哪些被夸努力的孩子却有90%都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在过程中更容易坚持。

为什么这样?

卡萝尔·德韦克的解释是:夸奖孩子智力高,等于告诉孩子,他的成功源于天赋,而非能力。这样,当孩子面临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时,他要么逃避这类有损于他“声誉”的任务,要么就是容易在做的过程中放弃,因为他会认为任务超出了他的天赋,再做也是徒劳。久而久之养成了“固定型心智模式”。

反过来,那些被赞努力的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挑战,尝试冒险,因为他们相信事情经过努力,总是会有进展,而大人看重的也正是他的努力,任务越难,努力度当然也就越高,会更容易得到大人的表扬。因此,这类孩子最终培养出了“成长型心智模式”。

错误二:攀比式夸奖

中国家长还有一种特别的夸奖模式,那就是“攀比式夸奖”。比较常见的表达是:“你比隔壁小明棒多了!”“你是班里最漂亮的!”这类夸奖的后果是孩子强烈的竞争意识,不关注自己是否比以前有进步,而是关心是否超过了别人。

有个朋友曾和我说起一件事:

他的孩子在一所著名的中学念初一,期末公布成绩之后,老师召集家长们开会。会上,班主任一再强调名次,在盛赞前几名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打击最后几名。为了增强感染力,班主任现身说法,提到她的女儿一直都保持第一名,惟有一次落到了第三名,于是孩子“留下了羞耻的泪水”,卯足了劲,“盯紧”前两名,最终超越了他们。

朋友说,看着班主任那种落后时急迫得咄咄逼人,而超越后又洋洋得意的神色,他可以想象她女儿是怎样地“争”和“拼”。就在那一瞬间,他对这种教育理念充满了厌恶。

听完之后,我不觉一哂。这不是要培养出“螃蟹效应”的节奏吗?

“螃蟹效应”是我自创的词汇,源于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故事:

据说,有个人看渔人把捕到的螃蟹往一个不太深的箩筐里一扔,就不再管了。于是这个人好奇地问:“你就不怕螃蟹跑掉吗?”渔人哈哈大笑,说:“跑不了,别的螃蟹不会让它跑的。”这个人凑近一看,果然见到当有螃蟹往上爬箩筐时,其他螃蟹就“七手八脚”地来拉它,试图自己踩着它上去。这样的结果就是任谁也甭想爬出去。

教育的使命应是:塑造人格,创造进步!而真正的进步是今天的你比昨天更优秀。但是,我们的“竞争式教育”和“攀比式夸赞”却只会培养出“螃蟹人格”。这种人当遇到进步瓶颈的时候,绝对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只会认为是别人妨碍了自己。遂对优秀者充满妒忌与打压,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精致的利己主义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错误三:过度夸奖

还有一种错误夸奖是“过度夸奖之下的不可承受”。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有一个著名的提法“Penn Face(宾大脸)”。所谓“Penn Face”,是指该大学的心理学者发现,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心情多么阴郁或者焦虑,宾大这样的名校学生都会表现出一副很开心很自信的样子,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因为这意味着“不完美”。这个现象被更形象地描述成了“鸭子效应”。水面上的鸭子看起来是那么怡然自得,优雅缓慢地游动着。然而在水下,它的双脚却在疯狂地摆动。

精英大学学生的这副模样,无疑是被长期的过度赞美和高期许造就的。当父母对孩子的夸奖过于泛滥,就会让孩子过于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因此而备受煎熬就不好了。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的天花板,在没有奇迹发生的时候,这层天花板不是努力就可以捅破的。就因为不能忍受不完美,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活得很累很累。一方面是尽量维持外表的光鲜亮丽,另一方面是求而不得的痛苦,这样的反差有时候会让人心力交瘁。这是被过度夸奖胁迫的人生。

当然,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压力大绝对不是坏事,热情与梦想会让一个人对苦痛与寂寞甘之如饴。因此,避免“过度夸奖之下的不可承受”的惟一方法是,赞美必须切合孩子的实际,如果能够结合他的爱好更好。赞美应该是诱发并强化孩子最优秀的一面,而不是用赞美胁迫他进行不喜欢或不认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