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李安的电影梦和他电影作品背后的故事:愈恐惧愈面对

李安的电影梦和他电影作品背后的故事:愈恐惧愈面对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2W 次

李安的电影梦和他电影作品背后的故事:愈恐惧愈面对


前面分享过导演李安自述的励志成长经历:《有梦想才能举起奥斯卡》,今天再分享一篇北京文艺上江泓讲述的李安的励志故事:愈恐惧愈面对

作为一个导演,李安好像有点英俊得过头了,加上气质儒雅、谦逊有礼、温润如玉,简直是东方君子的形象代言人。就连脸上的那个酒窝都盛满了和气,可实际上那个酒窝是小时候被犬牙咬过留下的痕迹,导演身上总是不经意间都上演传奇。

一直觉得李安和各个国家的人,以不同方式,拍各色故事,其实都是在拍他自己。他自己也说,好像总有一种力量,让他回到自己的中心思想上来,故事只是一个外壳,电影也只是一种形式,表达的始终是自己的内心。

他的朋友依据他不同时期的电影,给了他不同的解读。焦雄屏说,李安拍《卧虎藏龙》就是他自己渴望章子怡这样的女人,可他不敢去爱这种女人,不敢追求,他必须像儒家一样忠于他的婚姻。这就是李安,他拍的就是他自己。他渴望那个女性的肉体,可他不敢做。

李安的电影作品《断背山》海报

拍《断背山》,别人就说他也在拍自己,类似想出柜,又不敢,想叛逆又受束缚。拍《少年派》,别人就说其实这就是李安,因为他一直想要去冒险,可没有胆量去,所以就做了这部电影。

李安比较认可第三种说法,他有一颗想尝试、想跨越、想冒险的心,这一切只有寄托在电影里实现。《少年派奇遇记》公映之后,大家都在议论,老虎是不是真实的存在?老虎意味着什么?李安又想通过电影说什么?

“这头老虎是我们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有时候,我们说不出它,我们搞不定他它,它给我们危险和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所以,少年派能得以生存,而李安得以在电影里实现他的梦境和虚幻。

李安的电影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恐惧和欲望是李安心中的老虎,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李安自己说,“愈恐惧,愈面对。”细想一下,他的电影之路,也可以说就是他面对和解决恐惧、欲望的治愈之旅。

李安从小就乖巧懂事,羞怯本分,不招惹人。退伍军人的父亲身为学校校长,当然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光耀门楣。可是,天不遂人意,像很多偏科的天才一样,李安就是读不进数学,第一年考大学,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数学考了0.67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选。后来去考专科,才进了艺专影剧科。在那里,一下子如鱼得水,唱歌、舞蹈、画画、表演,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排舞台剧,他像天生的导演,所有人不自觉的都听他的,有如神助一般,自有权威,一离开舞台,立刻又回到羞怯、内向、甚至有点木讷的老好人。

总觉得儿子不上道的父亲,要求孩子去留洋读书,放低愿望,希望孩子学成归来,回大学里教教书,也算对祖上有个交待。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话题一转到李安身上,气氛就变得沮丧而压抑,以至于李安这个名字大家都不敢在李父面前提。

李安考取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导演组,飘洋过海,反而让他有了轻松之感,父亲的失望成为巨大的阴影一直尾随着他,无法完成父亲的期许,也成为他内心的恐惧和隐痛。

李安的电影作品《饮食男女》海报

李安大学毕业后,漫长的6年时间都在做家庭“煮”男,吃能干的科学工作者妻子的“软饭”。胸有抱负而不可得,那自然是另外一种煎熬。直到有机会拍片,最初拿出三部电影《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形成父亲三部曲,其实是有意无意的,围绕潜意识里的威严父亲进行一种情绪和关系上的治愈。

这三部影片参展,尤其是《喜宴》获得金熊奖,为他赢得业内口碑和生存基础,机会开始降临到这个看上去有点羞怯的东方导演身上。甚至英国人找到他拍名著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地位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张爱玲吧。在英国的地盘,拍英国的名著,用的是英国的明星休?格兰特、埃玛还有当时的新人凯特文斯莱特,可以想见李安面临的处境。就像江湖上高手过招,那些专业人士、大明星都在以观察和怀疑的目光打量着他,你要权威,要别人听你的,要导演的地位,就要靠自己去挣,一点点去挣。

李安埋头付出很多,他专门聘请资料员,帮助他了解、还原小说背景,又以有些疏离的态度跳出来处理,反而有了英国人深陷其中不容易获取的角度。

一开始,工作人员是怀疑的,李安处理埃玛和休·格兰特书房道别那场戏,只要求拍远景。摄影师不干,说“这时候该拍特写,这是我的规矩。”所以还是拍了,但李安没用,官司打到西德尼?波拉克那里,这位《走出非洲》的导演当时是这个组的教父。他赞叹李安的处理,“多好啊,这个画面静止不动,整个压抑的气氛就出来了。”争论才算打住。这些技术人员还不算最难的。处理明星问题是这部电影李安要迈过的坎。

各行各业都存在“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的问题,电影圈尤其如此,导演应该指挥演员,但是小导演驾驭不了大明星。

李安意识到明星的可贵,也琢磨出对待明星和新秀的不同导戏方式,对新手尽可能给予动作姿势之类的具体指导,而对明星,讲明那种听上去虚幻的感觉,他们就可以把握和表演。

明星因为精于表演,有时会流露匠气,反而不容易打动人。埃玛面对妹妹死去那场戏,她无论怎么悲伤,观众都能看出她在演戏。李安分析给她听,妹妹就像她灵魂的一面,妹妹死去,意味着她灵魂的离去,要她表现内心的恐惧感。埃玛照此去演,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

如果说做事就像凿木板,有人专门喜欢挑薄板子,在惯性中,漫不经心轻松完成;也有人专门挑厚实而紧致的板子,需要调动身心,想尽办法,一次又一次尝试,一次又一次冲击。李安显然属于后者,不断寻找看起去不可能凿穿的木板,不动声色中,温和地跨越、扩张自身可能性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