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为什么徐静蕾的身上总有话题?中国女性的特例?

为什么徐静蕾的身上总有话题?中国女性的特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9K 次

为什么徐静蕾的身上总有话题?中国女性的特例?

为什么中国女性认定徐静蕾是一个特例

作者:顾硬硬

摘自公众号:江湖人称艾掌门

芝士就是力量, 菠菜带来真理。吃着奶油菠菜意面, 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范冰冰让人觉得讨嫌: 因为她总给人一种"我都这么努力了, 你们怎么还不表扬我啊!"的期盼感,眼巴巴的。

可她越是如此,我们就越不愿给她。因为"得到表扬"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人好好干活的终极意义啊。 只有眼皮子浅的人才会对"得到表扬"不依不饶。

静蕾没有这种眼巴巴, 她脸上全是"理所当然"。这种级别的”自我相信“, 女明星里我只在两个人身上见过, 一个是徐静蕾,另一个是李嘉欣。

年过四十,除了作品宣传期几乎无曝光,连人都长住国外, 但只要一露面, 衣着打扮精神面貌公众兴趣,无一处"过时", 反而如新风吹过。

为什么徐静蕾身上总有话题点? 可能是因为她也未免”太不中国女人了“。

原地打转

最近, 徐静蕾和蒋方舟在《圆桌派》的对话又被热议,这让她始料未及, 于是南方人物周刊在节目后联系采访时, 从经纪人到公关团队都数次强调徐静蕾不希望再谈什么独立女性

这应该是来自她本人的授意, 并且又一次选择了主流做法的反面: 要知道现在 “女权”可是女明星和自媒体们必蹭的流量。

在徐静蕾的意识里,自己不过是不管不顾,爱谁谁地一直往前走,外界的关注点,接纳度,却还在原地打转。"为什么不结婚就好像很不幸? 由此我会怀疑这个社会进步了没有。" - 《南方人物周刊》

的确如此, 从她第一次大规模引领风气之先 - 2007年4月16日生日当天创刊自任主编的电子杂志《开啦》 - 至今, 10年过去, 中国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思想,几乎原地未动。

《女孩子过了26岁就不好找对象了吗》这种话题, 依然是知乎上超过5千人关注的热门; 《新周刊》副主编、清华才女蒋方舟, 依然得为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被挑选者地位"焦虑,即便她今年年底才会迈入28岁门槛。

像徐静蕾这样的女人,在中国依然是绝对意义上的稀缺。

在欧美,一个人选择什么样职业, 在几岁事业转型,和谁恋爱,什么时候结婚、要不要冻卵代孕,不会三番五次成为街巷热议。但在中国, 我们太不习惯一个人和”大家”不一样了, 不让她说清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怎肯罢休。

"说实在的,我也不是布道士,也不是公知,我没那么多想表达的。我的想法非常朴素,想干嘛就干嘛,谁也别管谁,这就是我最大的想法。"

但别人并不这么想, 她们认定她是一个异类,一个特例,一个孤证。公号《老道消息》在文章里说: "京圈又不是外地女青年说进就进的,她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

像徐静蕾那样做个只取悦自己的人,太难了。目前大多数中国女性....既要摆脱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又要维持“满满的少女感”,既要独立自强,又能肆意消费男色,同时还伴随着中产阶级焦虑。能把这几点都处理好的,只剩下"开了挂的徐静蕾"。

总之,徐静蕾是"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形成的", 得有贵人相助开挂,绝不可能只靠个人奋斗。于是, 大家懒得关注她做了什么,而是对哪些事能证明徐静蕾其实"徒有虚名"更感兴趣。

Loser们, 我可说你们什么好呢?

原罪

所以"靠男人", 是徐静蕾的原罪吗? 我无法回答, 但以下四个问题中如果至少一个你回答no, 我倒可以确定你是一个停留在八卦水平线看待事物的普通人:

大二的时候给你一个本地王朔,你接得住吗?

情人男友或老公给你输送个资源,你能否让众人觉得:她也确实争气?(此处好想采访黄晓明)

你能否让本来是"他"的关系变成自己的人脉?

和才子前任们分手后,你能否能与公认乖张难搞的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并与之长期互相照拂?

所以什么叫独立女性?只能她提拔男人, 不能男人提携她?只允许她功成名就后交往同样成功的男人, 不能接受她在初入社会时和业已功成名就的男人谈恋爱?为什么大批中国人欣然接受刘强东和奶茶之间昭然若揭的"富豪+性/繁殖资源"型关系, 转过头来却觉得徐静蕾嘛,她有什么了不起?

"徐静蕾以一种现代城市现代企业人际关系的方式和男人们相处,从没有和男性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或者因为过分依附于某一个人始终没能培植起自己的人脉。从开始的被主导、被调动、被赏识,到现在的调动别人、赏识别人。她完成了她独立性的塑造。" - from 博主最爱的韩松落老师

李嘉欣说过一句: "遇上什么男人是命运的事,但爱上什么男人,离开什么男人,是自己的事"。然而太多的中国女人, 依然把"relationship/关系"这么精密庞大的体系, 简化成: "他爱我,他爱我吗, 他还爱不爱我", 主语的位置永远让渡与他人, 当然一辈子都会坚信皇帝都用金锄头, 女人成功只能靠男人给她"开挂"。

低配版徐静蕾

我的闺蜜,是一个低配版徐静蕾。徐说从19岁之后自己就没有过恋爱空窗期。我这朋友也差不多, 即便她相貌素淡、身材瘦小。所以她也纳闷, 就去问其中一个追求者为什么,对方说: 和你在一起特别有意思,我觉得你永远也不会老,因为你对什么都有好奇心。

低配版徐静蕾,也爱做手工, 串珠子,缝的娃娃放在别人店里常被买走; 有钱时对大牌包包兴趣缺缺,囊中羞涩了照样乐呵呵计划欧洲穷游。 她和前男友开公司开得像模像样,分手了回coporate里做打卡狗还是像模像样,现在打算辞职做做小生意, 找出钱出力一起干事的伙伴,完全不是难事。

所以我现在想,是不是我们把所谓男人眼中的女性魅力要素,理解岔了?

稍微见过点儿世面的男人, 都会关注女人外表下的性格。对世界好奇, 一直力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纠结、无drama, 这样的女人,不管是做朋友还是伴侣,用户体验都不会差。

别说是20几岁的青春版老徐, 就是在她43岁的今天,往人前一站,依然是假脸林立疲惫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所以窦文涛说: 人的漂亮, 是有三观在里面的。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徐静蕾常说她认为自己很理性。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她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就是有很多残酷的东西, 再幸福最后一天也得死,这就是人生的本质啊。....我经常坐在我们家原来住的那个地方,后面是一个高尔夫球场,看着远方,脑子里想着'生命是什么'。"

把悲观主义放在心里的徐静蕾,外在表现出来的却是喜欢尝鲜和冒险,不被传统做法压制、处处都走在他人前面:

2003年,29岁,推出个人作品《我和爸爸》, 自导、自演、自掏腰包

2006年,32岁,她的新浪博客开通112天后点击量破千万, 同年底点击量近7千万

2007年,33岁,因其书法清冽优雅被开发出“方正静蕾简体”, 下载价10元人民币

同年生日当天, 徐静蕾独立投资创办"鲜花盛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宣布出版互动电子杂志《开啦》, 亲任主编, 次年5月又增开了《开啦街拍》期刊。而中国的街拍教父韩火火,要在小一年之后才会在某时装周上以造型引起关注, 开始向大众布道"街拍"概念。

"当年她的编辑方案中,为《穿Prada的恶魔》拟定了一系列题目,关于时尚杂志,关于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关于女人在当今社会所处的位置,关于初入社会的女人与处于管理层的女人,关于职场人际关系等“。

以上段落取自《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的封面故事, 彼时, 离她一眼相中《杜拉拉升职记》剧本并决定自导自演还有近3年之久。而大多数人要在更久后才意识到, 助她成为大陆首个票房破亿的女导演的《杜拉拉》, 其实是题材,眼光,和执行上的胜利, 而不是什么男才子们的“开挂”加持。

徐静蕾好像有种强烈的"尝试各种人生角色"的意愿,这也许就是她最深刻的内在推动。

而她那些令不少人很不喜欢的"缺点": 自恋、得意洋洋、做多不做专、作品平庸、不合乎所谓主流价值观的言行等等, 都是伴随着这种明确的人生诉求而存在的。

题材、眼光、和执行的胜利

《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上映, 我没少跟人一起吐槽剧本挖苦表演, 直到偶然看到她在某篇采访里说"不能亏钱,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才发觉我其实还可以把一个人从其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抽离出来看看。

转变看别人的角度, 受益的往往是自己。

当初张一白拿着《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找到徐静蕾,她告诉张一白,这是一部她想看也想拍的电影。

为了让《杜拉拉》增值,她和张一白做了不少营销: 请了13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做荣誉编辑,让企业圈开始关注这部电影。她又请来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师Patricia Field加盟,等于在时尚圈又进行了一轮营销。两轮营销下来,有投资人开始找上门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引来了一个重量级合作伙伴:中影集团。

在制作模式上,徐静蕾还有一个创新作为导演她并没通过抬高制作费的方式从中获取收益,而是通过拿一定比例的制作费,最终通过票房收入与投资方进行分成,类似“保底分红”。  

电影《杜拉拉》故事虚浮,拍摄手法顶多算是工整, 万不敢称优秀, 但作为第一部描写现代女性职场权力运作活动的电影作品, 它是一个崭新题材的开山之作, 中国影坛不可能忽视它, 因为观众不会。

我们的出厂设置

当中国女性意识到徐静蕾不光是一个字体,还是一种活法儿的时候,其实已经有点儿晚了。别误会,"认知事物"永不分早晚,我说的"晚", 是指她们已经无法学会用平视的目光去了解和学习别人。

这种迂腐, 连为既有深度又有情怀的腾讯《大家》长期撰稿的某女性KOL都未能免俗:

谁告诉你徐静蕾出身富庶的呀?

徐静蕾的奶奶三十几岁就和老公离婚了(那个年代做一个离婚的女人要面临什么我们甚至是无法现象的), 一个人靠摆地摊养活了徐静蕾的爸爸和姑姑。到了徐静蕾这辈, 徐家家家长对"找工作、有收入"异常看重。鲁豫在节目里曾想当然地问徐爸:"因为您自己喜欢书法,所以也让她学是吗?"

徐爸说: "我也说不上多喜欢, 那时候(觉得写字好)可能好找工作。那时候没有电脑, 有个贴个通知啊什么的, 各企业各机关起码得有一两个会写毛笔字的, 这样能比较好找工作,就是这个(原因)"。

"我初中毕业1米4, 那时候找工作大家都到报纸中缝找, 过去的招聘广告都在那儿, 但人家要求身高得1米55以上。我有必要天天说我多苦、多艰难、多怎么样吗? ....人家永远一说到你, 就认为你就是精英, 觉得好像都是靠男人、靠什么呀, 这么想他自己比较平衡嘛。

徐静蕾1974年出生, 按照她初中时徐爸才开始创业来计算, 下图中她提到的600块钱最多相当于现在的6万块(就豪气地用100倍这个乘数好了)。你会觉得现在一个能拿出6万块的家庭是"出身富庶"?

公号《老道消息》说: "像徐静蕾那样做个只取悦自己的人,太难了"。而已经不愿“再谈独立女性"话题的她, 还是在最近接受过的所有访谈中, 反复表达: ”很多人说, 是社会绑架了我们、人情绑架了我们。其实说来说去,全是自己在绑架自己。就是自己没过去自己这一关。“

我想徐静蕾一直在试图告诉我们的是: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出厂设置啊宝宝们~

谁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