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 历史典故 > 合肥张家四姐妹和六兄弟: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合肥张家四姐妹和六兄弟: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7K 次

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大族,与同乡李鸿章家族齐名。张家四个女儿分别为:张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六个儿子分别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

合肥张家四姐妹和六兄弟: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其中张家“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合肥张家除了四个女儿,六个儿子也都出类拔萃、学贯中西……

这些儿女成功的背后,让人关注到这样一位父亲——他是民初有名的开明教育家,曾创办平林中学、乐益女中,推动女子教育的张武龄。

今天来说说这位伟大父亲的故事——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张家的父亲张武龄,一个出生于典型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淮军的第二号人物。

张家坐拥良田万顷,每年归在张武龄名下的就有10万担租,是个典型的大地主。

虽然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但与当时的大家子弟不同,张武龄更像是一个决然的反叛。他洁身自好、痛恨赌博、从不玩任何纸牌、不吸烟、滴酒不沾。

倒是从小嗜书如命,一生热衷公益办学。

1914年的初夏,张武龄的第四个女儿出生。

因为前三胎都是女儿,当得知第四胎依然是女儿,妻子只是看了一眼,就失望哭出了声;婆婆唉声叹气、沮丧至极;门口等着恭贺的亲友(曾有亲戚断言此胎定为男儿),又都带着礼物悄悄走了……

只有张武龄依旧十分高兴,他给四女儿取名“充和”,与三个姐姐是一样的器重怜惜。

张武龄这一生,共有十个孩子,细看他们的名字,都取得极为讲究。

四个女儿分别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的六个儿子分别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

女孩的名字不仅没有半点含花带草的妩媚,并都有两条修长的腿,他希望她们尽可能的迈出闺门、走向世界。

而男孩的名字里却都有一个宝盖头,这是光大祖业、继承家声,也是不管走多远、也要记得家。

他希望男孩的心里一定要有家;而女孩的内心一定要广大。

其境界与格局,由此可见一斑。

张武龄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玩,开放式的玩。

1917年,张家举家搬迁,来到了柔润秀丽的苏州宝地。楼阁亭台、花廊水榭的大宅,正是孩子们放开手脚、嬉戏胡闹的城堡。

“每天我们只要离开了书房,放鸟归林,这里就不再安静。我们有时学王羲之‘临池洗砚’,更多的时候是疯疯癫癫爬山、玩水”,《张家旧事》一书中回忆。

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们都可以自由进出;父亲最珍爱的藏书,孩子们随性翻阅、从不限制。

张家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

父亲给了孩子们最大限度的个性成长空间

虽然玩的开放,但同时又家教严谨。

“记得小时家里来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厅一侧规规矩矩打招呼,待佣人端着糖果盒子一上来,马上安静的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在客人面前闹着要糖果的事情发生。” 姐妹们回忆说。

有一年除夕,父亲张武龄撞见孩子们正和一些工人丢骰子、玩骨牌,每盘下几分钱的注。

赌博这事,他深恶痛绝,哪怕子女们只是偶然一次玩玩也不行。

所以那年他和子女们当即谈了个条件、引了个方向,如果不玩骨牌,就可以跟老师学唱昆曲,还可以上台。

许多年后我读到这里,豁然明白如今教育我们所提倡的“爱与自由”,其分寸与边界究竟在哪里?

是既最大限度地给孩子自由探索和个性成长的空间,又懂得在关键点上提纲挈领。

再看他们读书也是一样。

张武龄对知识如饥似渴,极为重视子女教育,专请了几位老师在家中授课。

但他从不干涉具体教学,只参与编选教材,从《文选》、《史记》、《孟子》等书中选出一篇篇古文,让专人写了讲义给儿女们去读。

好的教育,是充分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又懂得在关键点上提纲挈领。

正是在父亲张武龄的教育下,张家的四个女儿,在开放式的教育下个性迥异,大姐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兰心蕙质;二姐古灵精怪、主意最多;三姐穿男装剪短发、英姿飒爽,四妹规规矩矩,却又举手投足极致典雅。她们虽各个才情横溢、觅得佳婿,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又各自饱经沧桑、历经磨难。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